“善泅者溺,善骑者堕”,善于泅水的人易溺亡,善于骑马的人易堕马,优势有时候也会成为“陷阱”。
为何优势会成“陷阱”?
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多半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拥有某种优势,常常是因为在不同的事情上,长期的过程中,我们尝到了“优势”的好处,如此一次又一次“得胜”,自然容易让人变得傲慢与自得,长期以往,必然滋生对人、对事疏忽轻慢的心态。而“谦招益,满招损”的道理,必然会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优势,让人自满;自满,让人失败。
项羽就是典型,直到垓下之围,项羽依然深信“非战之罪也”,因为他擅长行军打仗,自起兵以来,七十余战,从无败绩。可也正是如此,他才会刚愎自用,目中无人,以致于众叛亲离,自刎乌江。
其次,我们常常说“扬长避短”,其实过分“扬长”,未必是好事。
正如查理•芒格经常引用的那句谚语一样:“手里拿锤子的人,到处找钉子。”在某个方面特别擅长的人,常常会不自觉地不断地运用这一“优势”,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过于依赖“优势”,结果导致视野的窄化,思想的僵化,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同时,优势是因时因地因事而异的,他就像一棵树,有具体生长的土壤,如果迁徙到其他地方,就不一定能生长起来了。所以,使用优势,是需要实事求是,不可妄用,更不可滥用。
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经以“诈力”横扫六合,但是在一统天下之后,他依然不改变策略,结果“一夫作乱而七庙隳”,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滥用“诈力”,滥用“优势”,正是秦朝迅速覆灭的主要原因。
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优势与劣势是可能相互转化的,此刻的优势,可能在下一刻变成劣势;反之亦然。
比如,一个学习优秀的人很容易认定“坚持”就是自己的优势,但是如果将这种优势迁移到人际关系里,可能会变成彻彻底底的劣势,因为人际关系中的“坚持”往往是“拧巴”,是钻牛角尖,是不识时务。
曾经的优势、彼处的优势,会不会一直都是优势?应该打一个问号的!摆正心态,不自负;审时度势,不轻忽;与时俱进,不拘泥,才是避开“优势陷阱”的良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