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是指唐朝宰相王播;其二是指唐朝段文昌,也是宰相。
流传就较久的版本是记载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中。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飡。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大意就是王播早年家贫,曾借住在扬州石塔寺的木兰院,顺便蹭饭。寺里的和尚吃饭有个习惯:敲钟后开始吃斋饭。每天钟响过后,王播便来了,时间一久,和尚们未免有些不高兴,又不好明说,于是就悄悄的改了吃饭的规矩:先吃饭再敲钟。
这天,王播听到钟声,像平时一样,到饭堂里吃饭,却发现和尚们已经吃完了。面对空荡荡的饭堂,王播不胜感慨,在墙壁上留下诗句: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后,王播做了淮南节度使,重游木兰院,发现树木仍在,人已老去。自己在饭堂墙壁上的诗句被和尚们精心罩上了纱笼,于是,王播留下了两首绝句,世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后一首。其中,二十年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写实中透露出无限感叹。
段文昌的故事与之类似。在宋朝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卷三段文昌轶事中有记载,与此略同。也是蹭饭,也是和尚将饭前钟改成饭后钟——估计也只有和尚才能施舍吧。
按道理来说,出家人应该心胸宽广,施舍也是不看对象的,为什么搞这么一出?我私下里认为这说不定是和尚们在用激将法呢。结果,“饭后钟”造就了两个宰相,功劳不可小觑。如此看来,和尚的“饭后钟”确实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了。
后来,苏东坡写了首《石塔寺》的诗来批评王播。 都已经是宰相了,肚量咋还这么小。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世传王播《饭后钟》诗,盖扬州石塔寺事也。相传如此,戏作此诗。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何为三百年,记忆作此讪。斋厨养若人,无益只遗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我认为苏东坡或许真的是误会,王播不过是感叹世态炎凉而已,真实的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慨告诉大家,至于将寺僧与资助韩信的漂母相比,不仅是要求太高,而且你又怎么能说和尚们不是在用激将法呢?不过来寺里蹭饭的估计也不仅仅是这两个人,“饭后钟”或许也不仅仅只针对他们,受到激励成名并被记载的却只是这两个人,从这个意义上上来说,“饭后钟”是值得座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