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第五章,“怎样才算完美父母?”。如何更好地为人父母,是这个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甚至养儿育女被不遗余力地包装成了一门科学。对于我来说,这个话题为时过早,但阅读过程中有几个点,结合我的学生时代,还是可以聊一聊的。
美国的一项“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其数据表明儿童的个人情况与学校成绩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令人信服的相关关系。
以下8个因素与考试分数高度相关:父母学历高、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出生体重低、父母在家讲英语、是被收养儿童、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家中藏书多。
而以下这8个因素则与考试分数没有关系:家庭完整、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参加过启智计划、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经常被打、经常看电视、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首先对比“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这两个因素。社会经济地位往往是成功的重要表现,说明此人智商及教育水平较高,因此其养育的子女获得成功的概率也会较高,这一点合情合理。而正如换了好鞋不一定跳得更高,搬入好房子未必可以影响孩子学习成绩。
再则,“家中藏书多”和“每天听父母读书”对儿童成绩的影响又是如何?初步看来,家中藏书多和考试成绩好是呈正相关关系的,但这并不是因果关系,藏书多或许可以说明父母本身学历更高,更重视教育,而每天给孩子读书只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数据显示对孩子成绩并没有太多影响。
以上分析,令我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这则故事,首先可以看出孟母自身很重视教育,具备一定文化涵养,她的特质影响了孟子的成长,乃至成就后来的思想大儒。其次,教育环境可以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如现在的学生挤破头都要进到较好的学校,好的学校可以提供好的教育资源,亦是因为其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伙伴,可以影响孩子的学习行为。相反,帮派成群、打架斗殴的学校无法提供这样稳定的学习环境,甚至好学生会成为众矢之的。
其实,和孩子成绩相关的,是父母的特质,而非父母的行为。亦或许,诛心而论,填鸭式的教育,会增加孩子的承受负担。再则,或许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同龄人对孩子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可以言传身教,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最后,对如我一般的大孩说一句,逐步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自我充实和教育,形成自己独立而稳定的价值体系,才是现在及以后应该着手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