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太昊陵这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许多历史变迁,沉淀了许多历史文化,蕴含了许多历史渊源,其庙会音乐也是反应这段历史中人民生存生活场景的重要参考资料。时过境迁,在如今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庙会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受到人们的欢迎,发展更加蓬勃向上。
1中原地区庙会音乐文化
庙会是指固定且长期能进行文化交流、艺术娱乐和经济物品交换以及人们聚会活动的地点。中原地区是古代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枢纽,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因此发展时间早,发展速度快,那在这样一个这地区内古庙会的发展同样也会发展时间早于其他地方,发展速度快于其他地方。这样的因素也决定了庙会音乐文化也在很快速的发展,并且一直在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这些古庙会现在大多以寺庙为中心存在在历史悠久的城镇和人口较多的乡村。因此,中原地区城镇和古村落的变化发展,也从侧面反映了古庙会音乐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中原地区古庙会的类型不尽相同,敬拜的神仙、人物不同,但会期长,“赶会”人数多,是其共同特点。而且在国内没有几个地区的庙会特点比中原庙会的这个特点更突出,因为中原地区人口基数大,信仰人数多,且在中原地区某些“规矩”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再加上中原地区对传统庙会和文化的宣传保护力度很大,这个特点其实不足为奇。这些庙会大部分在最初的时候都只是敬拜神仙和缅怀做出过杰出贡献或大事件的历史英雄人物或者祭祖一种简单仪式活动,是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和对英雄的敬仰缅怀以及对故去亲人的怀念的一种感情的表达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庙会和集市开始相结合,使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能享受文化娱乐,这一变化使庙会的受众人数增多。因为庙会和集市都与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与中原世代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密不可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之内唯一的其他活动就是集市购物,一年之内的文娱活动就是赶庙会。这种形式的结合其实是人们在精神向往、信仰追求和现实生活中寻找平衡的活动。这种“寻找平衡的活动”延伸出来的音乐文化,其实就是人们想要诉说表达的内心的东西,是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的重要资料。因此庙会音乐因庙会敬仰的不同, 也各有不同。比如郸城县的王子升仙庙会,准阳太昊陵人祖庙会等,因为敬拜的神灵有所不同,因此,其庙会音乐也略有出入,但总体又又相似之处,因为这些,庙会都是“神仙组织”庙会,若是其他种类庙会,则差异变大,如岳飞庙。
2太昊陵庙会音乐文化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东面淮阳县伏羲故都旅游景区,紧挨着美丽的面积近万亩的龙湖景区。
它是中原地区乃至全国追宗溯祖和祭拜祖先,拜会神灵的大型陵墓与庙宇,因为太昊伏羲氏在三个皇帝中排名第一,所以他的陵墓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陵。由于伏羲在传说中是教会人们狩猎做衣、用火煮食、制作八卦,教人们渐渐脱离原始时代生活方式,带领人们向文明又迈出一步的神话人物。后人为了追念他,奉其为“人祖”,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期一个月,都在他的皇陵——太昊陵举办“朝祖进香”庙会,即人祖庙会。
人祖庙会是会期时间较长(一个月)、人数较多的庙会,这种庙会朝拜祭祀礼仪和活动都非常之多,因此祭拜时对各种文化活动以及需要的音乐也有很多,但这种朝拜祭祀活动对音乐的要求很严格,因此慢慢就演变成了一种特殊而独立出来的音乐——庙会音乐。
3.太昊陵庙会音乐的分类
3.1佛经
豫东大多数人民热衷于烧香。逢年过节,初一十五,婚丧嫁娶,大喜或大难,都会烧香。这些活动中的烧香行为大都为了祈求平安,祈福破灾等,是人们向神灵分享喜悦感谢神灵或者向神灵诉苦祈求顺利的一种安抚自己内心的行为。庙会烧香祭拜的时候,去祭拜的人会在大堂中念唱敬神的、赞神的有固定曲调和正面意义歌词的歌曲。而这种“歌曲”就是太昊陵广为流传的佛经。这种佛经与宗教佛经大不相同,它其实就是拜祭时吟唱的具有赞美神灵和开导教化作用的唱词。烧香和“念佛”说明了村民们在拜神和寻找内心安宁的一种决心和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诚心。希望可以保佑家人能逢凶化吉,四季平安健康。
佛经这种赞美神灵兼顾开导教化的歌曲也有很多,太昊陵周边地区常见的有《人祖爷经》、《女娲经》、《土地爷经》、《东王爷坐轿经》等等。这些经词中,用词简朴,格式严格,三字一言,五字一句,七字长句,对仗工整,合辙押韵,韵脚规律,简单易记。单句韵,偶句韵,虽然语言简朴但却像诗词一样有意境,有美感,词句结合紧密,再配以乐律,悠扬动听。这些佛经其实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时代变化向往和愿望也随之变化,但对美好的追求,在佛经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3.2“求子还愿”中的鼓乐
中原许多地方的人们称唢呐、笙、梆子等组合起来的乐队为“鼓乐”或“响器班子”,主奏乐器为唢呐,辅助乐器为“笙”,梆子就是掌管节奏速度。鼓乐在河南省东部是很常见的,婚丧嫁娶时响器班子一般都会出现。这种响器班子和庙会音乐鼓乐班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对比明显的是:庙会里的响器通常只有一支唢呐和一个笙,通常都是演奏民间自发整理、流传的经典热熟能详、人口传唱的传统曲目,表演形式或隆重或简易,比较自由。这种曲目几千年传承下来,不在少数,但其中最适合祭拜仪式的曲目是慢龙王。因为祭拜仪式从烧香、磕头,祭拜,许愿等等各种仪式,断断续续会持续很久,而慢龙王这首曲目刚好是一种可随时停,可随时起的曲子。
除了祭拜,还有还愿。还愿时唢呐、笙,必不可少。还愿仪式中最隆重和神秘的是——拴娃娃,即求子。拴娃娃是在唢呐和笙的伴奏下进行的,节奏明快,旋律悠扬动听,整曲结构规整合理,适合带词演唱,一般演唱的曲目叫《小金盆》或者《小红盆》:“小红盆,端金鱼,奶奶烧香那要孙子,先要儿后要孙,再要那外孙一条根,骑红马摇黄旗,辈辈出了一个行善的人啊。只要媳妇那她识局,情愿干活那抱孙子。南无佛,南无声,阿弥陀佛那念真经啊,念念真经那敬敬神圣啊,念个真经敬敬神圣。”这种求子仪式,据说,在太昊陵拴娃娃很灵,周边市县很多香客会来求子。
3.3龙华会
龙华会的名字来源渊远,无文献考证,只有一些编造的传说是:求子许愿还愿一般是赶在太昊陵旁边龙湖的春天在神龙繁衍的季节,春光灿烂的春花生长的时候,象征着美好的开始,代表求子的愿望也在繁衍生长,所以也叫龙花会。其实这种编造不无道理,暗合规律。神龙是多子多福繁衍能力强的中华图腾,春天又是万物复苏,生机蓬勃的时候,再加上春季天气温暖舒适是人类交配生育的最佳季节,因此人们相信这个传说,所以世代相传。龙华会一般是由许愿成真后的村民组织的,一般都是本村的妇女(传女不传男),大家聚在一起在音乐中完成还愿仪式,音乐贯穿全程。这些流程非常复杂,音乐也是这样,大概分为:
开天门;十进步;买地亩;扫地;请神;第一次拜神;第二次拜神;开经;取经、挂纱灯;挂号;担花篮;撤供、烧总香;交宝、送神;扫香灰、洗手。这一套流程其实就是特别强的仪式感,从选时间,选地点,请神后的唱经内容,表演内容,送神后的仪式都是慎重考虑,严格执行,具有神圣感。其中参与人数最多,最热闹的是担花篮,也叫挑经担。
担花篮其实只一种歌舞形式,既歌又舞,演出时间一般是节假日或者农闲时。担花篮前一般都是选好地点,大家都到以后,换好专用的服装,一般都是颜色鲜艳的宽大古服。然后大家要选出两个队长。一个领唱,一个领舞。音乐是一种配乐念唱的曲目,最开始是敬神赞神,现在一般是许下美好愿望或者赞美新中国和好生活,配以快板,节奏明快,旋律优雅大气而不失乡土气息。领唱负责“打板”领唱,众人挑担应和,唱跳之间,气氛和谐轻松,欢声笑语,愉快祥和。舞蹈则是大家挑着经担,随着音乐节奏按“一字型”、“方队型”,“舞龙型”等队形来舞蹈,与秧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围观群众兴起时也可以加入舞蹈队去跳,但必须是妇女。
结 论
承载着历史渊源和文化的太昊陵庙会,既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和科研价值的庙会音乐,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贡献不弱于其他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被尊重和保护,其衍生出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也应该被弘扬和传承。在持续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个时代,特别是在中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认识到太昊陵和太昊陵庙会音乐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郑合成.《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M].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淮阳师范学校,1934
[2]河南省文化局编.《河南传统曲目汇编——三弦书(第一集)》[M].河南省文化局出版,1963
[3]陈连忠.《河南民间文学集成·周口地区故事卷》[M].郑州,中原农村出版社,1991
[4]杨复竣.《史话太昊伏羲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5]《周口神话故事》编辑委员会.《周口神话故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