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说不尽道不完的故土情结——读莫清荣散文集《回望故园》

说不尽道不完的故土情结——读莫清荣散文集《回望故园》

作者: 江村塘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5-15 23:48 被阅读120次
    说不尽道不完的故土情结——读莫清荣散文集《回望故园》

    莫清荣是当代少数民族作家里比较勤奋而又有成果的一位,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参花》《红豆》《南方文学》《贺州文学》等刊物,鲁迅文学院第十二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比较有特色的本土作家之一。

    莫清荣老师之前出版过散文合集《时光书》。今年又出版《回望故园》(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读罢这部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我又一次看到那些熟悉的事物、熟悉的身影以及特有的乡味语言,同时感受到莫清荣作品所表达出的亲切的故土情怀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回望故园》分四辑,依次是对故园的往事、风物和时光以及旧俗,做了一个深情的回眸。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农村的物事理所当然地成为她信手拈来写作的对象。故园不单表现为纸上的故园,更是深深地触动着她的心。当故园在一些作家文中成为一种符号的时候,她却深入故园的内部不停耕耘,不放过每一次打量故园的人和事,力图挖掘乡村的文化精神,挽留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故园。

    《五伯的旱烟管》书写一位乡村算命先生从风光走向没落,跟不上时代步伐而悲凉的身世;《暗夜里的光》表现的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乡村妇女由年轻变老的过程,表现了母亲对她的影响很深,犹如“暗夜里的光”。

    《村里的代销店》通过描写六伯的代销店由兴盛,萧条,进而蜕变的事,写出了传统实体店在打工潮、大超市、网购等因素影响下嬗变为聚赌场所;《乡村小学校》写的是乡村学校简陋而不简单的过去和纯洁可敬的师生感情;《回不去的老家》则写出一个乡村从传统奔赴现代之间的阵痛,其中对祖屋的描写让人憧憬,喜事新办让人找不到记忆,远房伯娘的遭际让人唏嘘。

    作者的乡村匠人系列有泥瓦、弹棉花匠、补锅匠;乡村叙事系列包括乡村旧俗、乡村往事、乡村风物等,力图全方位地展现乡村文化的图景,探寻乡村文化的精神,把一个真实的乡村凸显在读者的面前。

    作家通过以一位女性作家对乡村文化的独特礼赞、歌咏和感恩,从乡村生存现状和过往烟云对比观察,展示与生俱来的血缘亲情如何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悲欢离合紧密相连,从而表现出人性的晦暗、光明与苦难。这些书写,超越以往的地缘描写,具有异乎寻常的历史容量和思想深度,是作者走向成熟的标志。


    说不尽道不完的故土情结——读莫清荣散文集《回望故园》

    可以说,莫清荣是一个善于把握乡村脉络的作家,这与她出生在乡村并长期在城里居住乡下工作有关,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回望故园》是把她的故园情怀推到极致的创作。

    其中,《乙未年的轮回》与《寻找远去的彩调》就是一首乡村有始无终的悲歌,《变迁》《母亲的另一个孩子》《家乡的年味》,写生态村代替传统民居,写母亲对庄稼爱如至亲的情感,写记忆中打米饼、做新衣、杀大猪、灌猪血酿、做糍粑、贴春联,等等。对于记忆中的年味,如数家珍,倾吐得没完没了,成为她记忆里永恒的歌谣。

    有人说,乡村记忆、国家记忆的基础是家族记忆。作品《五伯的旱烟管》解读一个乡村普通人家的人性与追求,曾经的荣耀、母夜叉的暴虐、五伯掉魂下场,带着淡淡的忧伤;《暗夜里的光》把作家与母亲、堂姐、老师在乡村的生活学习状况书写得入木三分,刻骨铭心;《计生干部下乡》写出了朴实顽强的父亲形象和过去计生干部工作刻薄的工作方式,幽默风趣。

    随着日趋工业化,乡村文化将随之或消失或式微,或诉诸影像,大多只能停在一些记忆里。固守乡村文化就成为一些善于发现的有志之士的浓浓的乡愁。

    莫清荣的《过大年,打米饼》,写出乡村的米饼从淘米、炒米、碾粉到用洗干净“饼印”、煮糖水、嗨饼团,后面就是把饼团塞进饼印(模子),用小竹筒压平,桌面上一磕,写得真好!细致入微。叙述吃食里蕴含着作者对这乡村物事的情结。与其说写故乡的吃食,不如说是对故园文化的固守和仰望,故土“”成为其浓墨书写的重头戏。

    钟山县红花镇是莫清荣成长并居住很长时间的地域,这里曾经是的思香垌文化中心。唱民歌、喝油茶、跳瑶族舞是这里的三大文化景观,留存下来的民间小调包括童谣谚语很多。

    比如“下大雨,过屋背,屋背有个后生子。骑白马,下英家。英家妹,会煮茶,洗好茶杯煮茶芽……”这首童谣唱出了桂东北长期以来的和谐欢快的民俗生活状态。如今的孩子少有人再走这样的路,整天看书、上网、玩游戏。


    说不尽道不完的故土情结——读莫清荣散文集《回望故园》

    《回望故园》中描述醇厚乡音、乡俗可贵地方很多,这里再列举一个:在第四辑《故园旧俗》,详尽叙述了打米饼、祭关公、对歌台、敬耕牛、过端午、接祖先以及婚假、生育等习俗,有的近于失传,有的只是听说了,有的已发生巨变,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是乡愁的基因,更是特定地域民族的传统。

    作家如此不厌其烦的叙述,不是要我们回到过去,而是通过怀念美好的时光,追忆这些飘荡着泥土气息的节日,不忘本,不忘记初心,希望下一代人睹物思情,把传统中的精华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莫清荣写故园的往事、故园时光其实就是表达她对故乡的热爱。《回望故园》中《追寻远去的彩调》一文有几句话真挚地表达出作家的故园情怀:

    “记忆中的乡村夜空永远是那么辽阔,那么高远,一弯残月,几点疏星,一直不知疲倦地眨着惺忪的睡眼。那悠扬的彩调,那欢快的唱腔,仿佛长了一双轻灵的翅膀,飘荡在无边无垠的田野上,落在我童年天真无邪的心坎里。儿时的回忆,像长了翅膀的鸟儿,早已飞得没有了踪影,很多情节已经被遗忘在南来北往的清风中,但一些记忆,却如同深埋在泥土深处的种子,总会在某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被唤醒,然后,生根,发芽,拔节,开花,结果,渐而枯萎。”

    诗画一样的语言,委婉细腻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园情怀。


    说不尽道不完的故土情结——读莫清荣散文集《回望故园》

    故园往事系列的《乙未年的轮回》《变迁》《计生干部下村》《疯子》等篇章都是通过生活琐事书写乡村人物的人性,把乡村人物放置在社会进程的大背景下,探寻他们生命的历程与人生的轨迹,以及他们不堪重负的人生悲剧。

    《回望故园》它没有一味写乡村的赞歌,而是从人物生存的背后寻找生命的答案,从故园的个体生命里探寻故园人生活的艰难、乐观和人生欲望。

    比如《疯子》写一个三十多岁模样身材矮小的男子手拿弯刀进圩场杀人的事件,杀老师,原因或许只是一时没有付清工钱,给人留下一声声的感叹,最终导致退休教师惨遭愚氓毒手,其实是乡村文明与经济困难的对立产生的社会矛盾必然的结局,鞭挞了怪病折磨后人性泯灭对乡村的善良、社会和谐的破坏之情。

    莫清荣写的都是她熟悉的地域,熟悉的人、事、物,给人一种亲切感。但她的作品显得独具一格,写出了生命的感悟和至高境界,这是她对诸多物事思考之后,用心灵真实写成的精品,使人触动。

    乡村物事的书写,故园情怀的流露,成为莫清荣散文集《回望故园》的写作特色,她把故园的物事,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不是单纯地叙述,而是从叙事里揭示出乡村文化的本质,关注乡村普通人物的命运,讲好钟山的故事。


    说不尽道不完的故土情结——读莫清荣散文集《回望故园》

    本书勾起我的类似的乡愁情思。老家的颓朽要塌的祖屋,能不能修旧如旧更好地继承下来呢?毕竟这个不足六十平米的小屋繁衍后代上百人众!我的邻居、儿时伙伴口吃严重的“老弟”,臃肿的外表下,四十多岁的老男人,没有婚配,整天养牛,靠领取限量的残疾人补助金与老母亲为生,他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上次回家大侄子说过要卖先父做豆腐腐竹用的石磨!难道真的可以一卖了之?可不可以当做一个纪念物品保存下来?

    读了《回望故园》,作者对长期以来对乡村文化的积累和书写,不是浅层次的咏叹,它力图深层次地挖掘乡村文化的根脉,让她的故园世界得以更大限度的表现,因而具有普遍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说不尽道不完的故土情结——读莫清荣散文集《回望故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不尽道不完的故土情结——读莫清荣散文集《回望故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ju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