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主要是利用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美元的特殊地位,破坏国际经济游戏规则,逼迫世界各国的银行和企业牺牲经济利益来实现美国的外交政策。
本来一个合法的制裁,需要来自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但是很明显的是,由于中国和俄国在制裁伊朗所认同的程度问题上和美国具有很大的差距,最后各方争论、协商和妥协的结果,自然和美国的期望值距离太远。于是美国通常会自己搞一套更为严厉的制裁计划,希望通过在世界金融体系里的主导地位,将国际公权力变成一己的私器而为所欲为,甚至不惜以摧毁这个美国国运所依的世界经济体系。为防止国际犯罪集团利用世界金融体系进行跨国度的经济犯罪,包括如走私和贩毒等等,美国财政部被授予了可以对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各国企业,尤其是参与洗黑钱的银行调查的权利,并根据调查的结果而宣布制裁,制裁措施包括将其中犯法的银行赶出国际金融体系。其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就是任何和疑犯有经济瓜葛的银行都会被列入制裁的黑名单上,而其他银行通常会因为不想失去利润丰厚的美元生意,被迫自动断绝和美国财政部想要打击的银行的联系。
可想而知,在911 后的新国际形势下,在美国国会很快就通过了由后来的民主党候选人参议院议员克里提议的法案,利用美国财政部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特权,打击恐怖组织的金融活动。本来,这个改变也不是太过分,但是美国政府里的聪明人士,马上就想到了用这个手段来到达军事上无法做到的外交目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朝鲜,但是美国在操作过程中却发生纰漏,在企图用澳门汇业银行杀鸡给猴看,来迫使中国银行等切断与朝鲜的经济联系的计谋中,最终彻底搞垮朝鲜的目的没能达到,却把朝鲜逼得实验了原子弹,这让美国的东亚外交陷入危机。
美国两党并没有认识到这种玩法的危险性,如法炮制来对付伊朗。领导这一行动的是美国财政部的恐怖主义金融情报办公室(OTFI,Office of Terrorism and Financial Intelligence)主任赖维,其主要任务就是走遍世界上任何一个和伊朗有生意往来的国家,利用一切方法,包括威胁,使这些国家断绝与伊朗联系,而达到在经济上孤立伊朗的目的。
俗话说,一条铁链的强度就在其最弱的一环上决定。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和金融制裁,最弱的一环当然就是在中国。而美国能依靠的主要力量,还是他那个心不甘,情不愿的欧洲盟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时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伊朗有巨大经济利益的德国。德国作为当时对伊朗贸易的最大出口国,光一年出口的产品的价值就达到55 亿美元。当然很多厂商不愿意德国做出超过联合国法案要求的制裁,搞得和自己的钱包结仇,而德国各级政府也要顾虑减少出口而带来的工作职位的损失。但是,德国难拒美国的压力,又因为总理默克尔极度亲美,所以最后决定与美国合作,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不过德国人也向美国人表达了其内心的忧虑:如果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同心合力,有人乘机在其中抢占德国让出的伊朗市场,那就会不但使制裁达不到效果,而且把制裁伊朗变成了制裁自己。
德国人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在德国参加制裁行动后,中国就轻易的变成了伊朗的最大贸易伙伴,拿走了德国自己空出的市场。伊朗的石油也主要出口到亚洲的中国和日本,而美国最想打击的伊朗经济环节——外资对伊朗能源工业的投资,也出现了中国为主,亚洲各国跟进的局面。
四十
当然德国人不是一开始就没有试图抗拒美国的要求。德国人先表示理解美国对制裁的坚持,因为美国和伊朗几乎没有什么经济联系,而德国既然有那么多生意,有自己的苦衷,所以就不应该去完成比联合国要求的制裁更多的任务。不过,美国不会接受一个“不”的答案,尤其是仍然有美国驻军的德国。美国人的回答是,难道你德国政府坚持支持恐怖分子吗?难道你会继续让伊朗人发展核工业,对犹太人进行“再”一次大屠杀吗?
等到犹太人这张牌打出来,德国人就不敢再多嘴了。于是德国政府乖乖地将政府的出口保证信用取消,使出口伊朗的德国企业没有了政府的收款保证。然后,美国财政部的官员,绕过德国政府,亲自上门,一家一家的敲开任何和伊朗有关系的企业,把一封封美国财政部金融制裁的恐吓信递交进去,大约在2007 年年中,终于把德国对伊朗的出口打了下来。看德国对伊朗的出口,在2005 年同比增长24%,达到44 亿欧元,在2006 年下降了7%,回到41 亿欧元,到了2007 年,因为美国的干扰,进一步下降了13%到36 亿欧元。
德国人所能做的就是马上把其他的“犯法”者指出来。德国媒体大幅度报道了法国企业如标致、雷诺和道达尔等大企业继续在伊朗运作的事情。德国外交部还公布了美国的企业如微软、卡特彼勒、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都以迪拜分公司的名义在伊朗运作,却又不受美国制裁的影响。当然最有力的说明,就是在德国对伊朗出口大幅度下降的同时,中国的对伊出口却是大幅度上升。如果美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德国人就会大喊不公平。
那么美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上次朝鲜制裁的丢脸还没有解决,这次似乎应该有不同的方法。本来美国的原先考虑是,利用欧洲的银行对中国同业施加压力,让欧洲银行对中国的几大银行说,如果你不停止和伊朗人做生意,我们再和你做生意就会被美国财政部制裁,最后不敢和你继续玩,你觉得伊朗那一点生意值得牺牲我们之间的大生意吗?计划得倒是不错,但欧洲的银行没有人愿意出这个头。于是美国财政部绕过中国政府,偷偷地威胁这些中国的银行要在他们的美国业务中下绊马索,让这些银行自己考虑考虑。
美国主要想打击伊朗利用信用(Line of Credit)做生意的经营方式。由于美元为基础的企业信用最终要在美联储的纽约分行结算,美国就可以很容易知道,哪家国际银行在为伊朗企业提供信用,这就可以威胁这些银行使它们的美元生意受到打击。结果,中国的银行也不想得罪美国人而影响自己的生意,就减少了对伊朗企业的信用提供,导致伊朗不得不派出代表到中国去协商,可不可以建立一个中国-伊朗银行,专门用来结算两国之间的贸易。对这个提议,中国没有采纳,因为还不想与美国彻底撕开脸面。于是中国的企业和伊朗的企业,就采取了三个暗渡陈仓的方法:一是退出美元系统,采取欧元结算的方法,这样就可以不需要在纽约结算;二是采取欧洲比利时的斯维福特(Swift)系统,用电汇转账的方式;三是让伊朗企业采取在迪拜成立影子公司,以中国和阿联酋的贸易作为名义,来代替公开的中国和伊朗的贸易。
很快欧洲的其他想和伊朗做生意的公司也换成了欧元结算以逃避美国财政部的追杀。而美国对欧元的结算并没有法律上的管辖权,必须让欧盟的所有国家的法律进行修改,才可能做到,可想而知其难度之大。另外美国完全无法知道,到底谁在“犯法”,所以没法进行制裁。而对保密至上的斯威夫特系统,如果一旦必须向美国政府提供客户信息,这个系统就无法再运行下去,所有欧洲国家会在这上面同美国决一死战,并指控美国只不过借伊朗的名义打击美国以外的金融组织,为美国的金融企业提供不公平的有利竞争条件。
美国剩下的招数只能是对阿联酋施加压力,要其禁止伊朗企业在迪拜开公司。果然阿联酋通过了一条这样的法律,但是美国人又没办法去核实到底这个法律施行得如何,最后还是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唯利是图的商人总是可以发现自己的锦囊妙计。而美国人的制裁越多,到最后就发现世界上越来越少人用美元,而美国为此将来也许会付沉重的代价。
四十一
除一般贸易以外,美国希望打击的是伊朗的汽油进口和原油出口。也许你会惊奇,伊朗虽然是原油生产国,但在美国数十年的经济制裁下,因为设备老化,缺乏部件,其本国的石油提炼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的汽油需求,而要从国际市场每天买大约700 万加仑汽油来消费,占伊朗消费总量的40%。本来这些汽油通常从欧洲进口,但由于美国的制裁,伊朗不得不转入亚洲市场,从新加坡入口,通过支付欧元现金而逃避美国的制裁。同时,伊朗支付了中国的中石化22 亿欧元来将伊朗的两大炼油厂生产量提高三倍,并试图开发天然气液化技术来彻底解决燃油的进口问题。
伊朗政府也试图提高汽油价格,但是在愤怒的年轻车主群体抗议之后,不得不作罢。由于伊朗和美国的对抗会是一场持久战,如何做到汽油的自给自足是保持国内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美国的当前策略,就是如何使伊朗难以从亚洲进口汽油。
在美国犹太人的大力推动下,美国国会由纽约的民主党议员爱克曼和印第安纳的共和党议员彭斯提出在2007 年的制裁伊朗法案中,增加条款,禁止世界任何国家向伊朗出售汽油,并惩罚任何在伊朗能源工业投资的国家。
很明显,在伊朗能源上投资的国家,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尤其是中石化与伊朗合作的最新的石油和天然气合同,当时美国就暗示,可能会以中石化是在美上市公司为理由,对其制裁。而中国就暗示,会以中国公司退出美国股市来作为报复来打击美国已经摇摇欲坠的金融系统。
在伊朗的石油市场上,大的买家除了中国,就是日本。本来日本曾经非常配合美国的政策,从伊朗撤出了投资,但是发现美国许诺的从伊拉克提供的替代石油未能兑现,自己的能源来源遂陷入困境,于是便对美国的制裁不再热心。而且日本从伊朗买入的石油,全部用日元计价。而美国财政部之所以几乎没有对日本施加压力,可能也因为是日本不能不进口油,美国又没法兑现诺言,日本再不从伊朗进口,就会影响经济,没有其他选择。
印度同样对美国的制裁三心二意。本来印度计划从伊朗经过巴基斯坦铺设供应自己的油气管道,因为美国的反对而泡汤。加上在美国情报部门对伊朗的核计划作出不利于布什政府的评估后,中石化就立即和伊朗签订了液化天然气合同,这些都令印度人耿耿于怀,认为盲目跟着美国走,就是自取其辱。
当然美国的目的也许并不是彻底打垮伊朗的经济,而是要让伊朗人的日子艰苦,最后不得不接受美国苛刻的谈判条件,最好可以造成危机,让伊朗自己内部发生政策争吵,从而给予美国可乘之机进行颠覆。对待中国和伊朗的经贸关系,美国根本不敢用贸易战的威胁来要挟中国,一个可能性的方案就是告诉中国,如果因为中国的不配合,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不能达到目的,那美国剩下的选择就是不得不进行伊朗战争,而那可不是你中国想看到的局面吧!
另有一种化解中国与伊朗合作关系的方法,就是最近由美国《大西洋月刊》上卡泊林在他关于中国的新疆和西藏的一些见解中提出来的“交易”法。他认为新疆和西藏的情形和台湾不同,“牵涉中国人(卡帕林仅仅指汉族和他们看不出和汉族区别的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所以美国在操作这些问题时,要比较小心,不能得罪了所有的中国人,而使中国成为美国的敌人。最好是和中国人面对面沟通,比如布什总统就不应该学那些欧洲的“小”国(大概指法国之流的不入流国家)去抵制奥运会,而是应该和中国人协商,在新疆和西藏问题上换取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估计如伊朗,缅甸和苏丹等)支持美国的行动。
[美国人对伊朗制裁的事件,在这一轮制裁之后,有很多看点,和《大国游戏》中所描述的年代,这一次有了很多不同。值得我们后续复盘这整个事件的始末。这一轮伊朗事件所涉及的大国政治博弈,似乎比上一轮更加复杂得多。一方面,特朗普政府的强硬态度,使得大家似乎不太敢得罪美国,在美国宣布对伊朗制裁后,美国盟友基本都减少了伊朗油进口,最终谁能和美国叫板,有待观察。在伊朗事件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国、印度,似乎这次也选择了明哲保身。当然,我们看到,特朗普作为精明的商人,本质上事维护美国的霸权,对伊朗制裁达成了很多自己的目标,一个是把油价搞上去,让自己政治圈子里的有老板们企业多赚点钱,赚钱之后,一方面加大马力生产满足内需,实现“能源独立”的目标;而是多出来的石油,可以出口印度、欧洲、包括中国市场,去和中东人、俄罗斯和委内瑞拉抢市场,美国人依然在试图利用石油来为自己的美元霸权续命;三利用对伊朗制裁,重塑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避免在伊拉克撤军之后留下的政治真空被中国、俄罗斯抢占,当然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沙特王子的助力。目前伊核事件和沙特记者事件,都尚未最终定论,我们且看好戏吧。时隔十年,好戏不断上场,我等吃瓜群众,好好看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