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无故被拉到一个微信群里,表面上这个群是做一个简单的摄影知识分享,实际上是一个摄影课程的推广,主讲人身份很高大上,延续一贯的套路,在刚开始阐述手机摄影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高水平摄影技术后,推出了自己的摄影课程表。
你们猜这个课程表是怎样的?
1.手机人物拍摄长高10公分;
2.掌握15个拍照姿势可刷爆朋友圈;
3.掌握万能构图密籍让你走遍天下都不怕;
4.手机拍风景可以篦美单反效果;
5.阴天雨天也能拍出好照片吗?
6.手机拍建筑物技巧;
7.手机拍雪景的技巧;
8.手机如何拍静物,产品,服装和饰品;
9.手机如何拍花卉?
10手机如何拍昆虫?
11.手机如何拍好猫咪和狗狗?
虽然我没有上这个课程,但是我通过课程表一眼就知道这个课程质量不高,为什么这么说?
这个课程仅仅是帮你提升了技术效率,而不是认知效率。
所谓的技术效率就是帮你解决了不同场景下的一个个问题,也就是表面问题。
而认知效率是帮你从底层上去解决问题,解决的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类问题。
这个课虽然能解决你拍好喵咪和狗狗,但是某一天,你就喜欢养猪,你想拍猪怎么办? 你看就解决不了吧。(虽然我知道你不会养猪,举个栗子嘛)
如果我是课程制作人,我会教别人怎么拍动物,怎么分析每个动物的特点从而拍出好照片。
很多人看到吸引人的课程表后就购买了,毕竟技术效率的提升看起来是比认知效率要快,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无法本质上看懂一个事物,从而陷入了低水平努力学习的陷阱里。
如何提升认知效率
抽象化
都说标题很重要,决定了文章的打开率,于是去年我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我会去看各种书籍寻找怎么写好一个标题的方法。
什么方法都看了,包括引起好奇,给用户好处,引起争议,更厉害的是引发焦虑和恐惧。
知道了这些方法,刚开始感觉是挺有用的,挺有道理的,但是我更疑惑了,这些方法的共性是什么?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于是我开始抽象化这个问题,我明白到,我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写好一个标题,而是如何让用户以最短时间不假思索地完成一个操作。
这一步其实就是提升我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了,我不再寻找怎么写好一个标题的知识了,我应该去了解人的大脑对一个信息怎么反应的,哪种反应方式是快速的。后来我了解到了“三脑一体假设”。
“三位一体的大脑”(triune brain)假说是Paul MacLean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理论,此理论根据在进化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将人类大脑分成“爬行动物脑”(Reptilian brain)、“古哺乳动物脑”(paleomammalian brain)和“新哺乳动物脑”(neomammalian brain)三大部分。
爬行动物脑诞生在2.5亿年前,也是最早出现的大脑,爬行脑演化是为了生存,维持基本的呼吸,打架,心跳,繁衍。没有任何情绪,和许多爬行动物一样。
古哺乳动物脑即边缘系统诞生在几千万前,掌控人类的情绪包括恐惧,焦虑和兴奋。猫狗这些动物其实也有情绪。
新哺乳动物脑又称作新皮层,占据脑容量的三分之二,分为左右两个半脑,特别是其中的额叶前端,控制我们的高级认知功能,还能抑制爬行脑和边缘系统。人类的文明就建立在新皮层之上。
三者之间协作的时候容易打架,因为前两种大脑进化很久,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受前两种影响,进化越久,影响越深。
当我了解这些知识后,我明白到好的标题都应该让用户使用古哺乳脑,这不仅对我写标题有帮助,写文案甚至更多场景都有帮助。
本质化
回到开头提到的手机摄影,绝大部分人对摄影的认知就是要拍出好看的照片,包括怎么修图,怎么构图;
但是摄影的真正认知是:
如何通过图片这个媒介传达一个主题或者故事。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太高深了,只有专业摄影师才能做到传达一个故事,我就想拍美的一瞬间。
但其实你认为的美,背后其实在传达一个主题,只是你不知道吧了,
比如人天生都喜欢对称的建筑或图形,你觉得那是美,那是因为自然界很多东西都是对称的,对称代表了平衡,代表了健康,人类喜欢的不是对称而是平衡感,进化的基因一直刻印在你的身体了,你一直没有意识到而已。
我们试着把认知再提升一点,为什么一个照片一定要有一个主题呢?
回到远古时代,我们人类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有各种才狼野兽,我们一方面躲避这些危险,另一方面需要捕获各种小猎物维持生存,所以我们进化了耳朵,眼睛,鼻子去综合分析各种信息,从而做出决策,比如看到一个黑乎乎凶猛的鳄鱼,我们得到的主题是 危险,然后就跑掉了,如果是看到一个兔子,我们得到的主题是 ”好处”,然后伸出魔抓了。
如果同时有多个主题,那么我们无法做出决策,我们很容易die了。
所以照片只是一个展示信息的媒介而已,如果不能让用户快速获取某个主题,那么这个照片就是不好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写作和摄影的本质是一样的。
因此,想要学习摄影,你首先应该做的是怎么去观察思考你的生活寻找主题(就像写作当中的素材一样),其次是了解基本的美学标准或者原则是什么包括色彩、平面和立体 去突出你的主题(就像写作当中的逻辑结构和立意),而不是一上来就学各种修图app,怎么构图。
结尾
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
把大的东西分解为各个细节的东西,挖掘每个技能的实质所在,然后围绕技能的实质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深度就会逐渐增加。
我们大多数人学习新技能,一上来就学习各种套路和技巧,很少去思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这导致我们的水平停滞不前,难以达到顶尖水平。
因为各种套路和技巧其实是有一定局限和使用范围的,如果盲目使用,不知道底层规律,很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我要学习新技能,那么我首先一定会弄清楚它的本质是什么,底层问题是什么。
一旦本质问题解决了,那么我就不需要所谓的那些招式,而是无招胜有招,并且我还能解决其他类似问题。
就像打井一样,只有打的足够深,才能发掘大量的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