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一、你是否落入“低水平勤奋陷阱”?
读到这个章节,让我有种释怀和呼吸顺畅的感觉。因为我之前一直在研究和阅读一些阅读牛人的文章,他们大部分人都提倡快速阅读,包括我也读过德国作家克里斯蒂安·格吕宁(Christian Grüning)《快速阅读》,都在教大家各种方法和技巧来帮助你快速阅读,从而可以实现一年100,甚至200本的读书量。那时候,确实这种效果很让我佩服,我当时也有疑问,这种快速阅读能真的让你理解和消化吗?而提倡快速阅读的达人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为了能更多的阅读不同的书,快速阅读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虽然一开始你的速度没有那么快,但是经过训练,并且书读的越多,你的理解力会越快,阅读速度也会加快。”似乎也说得通,但我脑中总有一个疑问“是先增加阅读速度,以至于读更多的书,从而达到理解力的逐渐增加;还是先放慢速度慢慢理解和消化每本书,从而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后,达到知识的无边界,从而读不同类型的新书,会自然提升速度”。我虽然没有答案,但我心里总有一个声音“理解>速度”。直到看了这个章节,我才找到了答案。速读没有问题,有他的好处,但是速度如何造成你没有真正理解书中20%的精髓,即临界知识,看似你花在一本书上的时间少了,但是你的效果是减半的,因为你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
而导致“低水平勤奋陷阱”的原因是我们的读书方法太原始。就像很多阅读类书籍中提到的,我们经常将书中看到的好的方法、观点和理解用各种划线的方式highlight出来,甚至是摘抄,这也是我过去一直用的方法。一开始我还很起劲摘抄,以为这就是读书笔记,以为这就是内化,其实那只是将一本书拆分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并没有形成知识网络。
二、学习的升级:激活旧知,联结新知
在成人学习中,我们提倡“五星教学”模式。当我刚开始进入培训行业时,听一些“老法师”提到最多的就是上课要有“空杯心态”,如果你上课的时候像一个满水的杯子,那么你就会拒绝接受任何新的知识,即使这个知识对你有帮助。还是小屁孩的我对这句话视为圣旨,还像模像样的“开导”学员。现在想想真傻,活了30多年的成人,怎么可能说空杯就空杯,本身这个比喻就有问题,知识无法像水一样,说流失就流失。恰恰相反,我们提倡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随时要与过去的知识体和经验进行联结,构成更新、更大、更全的知识网络,就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三、放慢速度,发现临界知识
这因为有这体会,我现在才开始真正的写读书笔记。为什么我要分那么多段落来写,就是把每个章节对我有启发的内容写下来,并附上我的思考、理解、想法,甚至行动。放慢速度是为了深入思考和深度链接已有的旧知,尤其是旧知中的临界知识。
我的行动:以后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意识的和已有的模型进行联系,看看它们背后是不是有关联。比如,我思考如何让某个培训项目能吸引更多的关注?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可以和营销中的4P或4C理论来结合,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营销问题。
作者的做法: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看到这个做法我觉得很好,于是就把它模型化,内化和指导我以后遇到某个问题想要解决的思路,这个模型是R.T.S.P.E——
Reference寻找书籍
Thinking思考路径
Solution解决方案
Principle挖掘原理/临界知识
Expand扩展应用
虽然名字不是很好记,但至少将这个内容模型化,从而多了一把思考武器。
02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一、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作者与大哥的对话,说明一个我们很常见的心理特征。我们相信什么,看到的世界就是你相信的那样。比如,我相信人之初,心本善。即使别人欺骗我,我也认为是无心之举。这个与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关系?更高效的学习,来自于更合理的学习方法的假设。《学习之道》中提出两种观点:
1)整体理论:将学习成败归结于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比如,我就是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读再多书也没用,这在我读书的时候经常能听到。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有的家长秉持的就是“整体理论”。
2)渐进理论:通过努力,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也能成为大师。
所以,我们肯定要拥抱“渐进理论”。同时,也提到了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习惯性防卫”。
1)习惯性防卫的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雨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遇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时,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质疑是否合理,而是先对抗。这在沟通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当两个能力水平、绩效表现差不多的两个员工之间,会因为对方质疑自己而开始习惯性防卫,想的都是如何反驳,所以提升学习效能的第一步就是打破习惯性防卫。
2)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心理学中称为“基本归因偏差”。“
3)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方法一:建立绿灯思维——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先不否定,而是先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并完善
方法二: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而言之,我们常常把“我”=“我的观点/行为”。我也是这种心理,别人尤其是领队对我某些方案不满意,我会不自觉的认为他在否定我这个人。
我们之所以需要有“绿灯思维”,是因为我们在读书或学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的知识跟你以往的认知有不一致甚至冲突的地方,你不要认为自己就一定是对的,先考虑新观点有价值的地方,就像看完《好好学习》,也有很多知识对我而言是种冲击,我也在积极思考作者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道理?
二、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一味追求读书的快,其实就牺牲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堆积知识阻塞。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需要慢下来。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作者以曾国藩打仗要领“结硬寨,打呆仗”说明我们需要对重要的核心知识深刻理解,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在打通知识阻塞,实现融会贯通,这也是读书的目的。
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用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对于读书而言,先要找到这本书对我而言最重要和紧急的内容,也就是20%的知识,然后开始死磕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