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丰老师已久,读他的文字也很多,听他的语文课,这是第二次。本学期由学校教研处统一安排“每日一课”活动,我特意把他安排到这个时间段,是想给他一个缓冲的时间。
丰老师把自己从扎根了近二十年农村学校教育中连根拔起,到一个新的环境里来,是需要勇气的。他现在经历的,也是我九年前经历的,而且,他这个尴尬的年龄,能自己主动跳出舒适区,比我当年的勇气,更值得敬佩,加上我们都爱着写字,也算是一种惺惺相惜的照顾吧。
其实更重要的是,我相信这份等待。那一定是默默地吸纳,慢慢的调整,再将静水流深般的思考,化成积累沉淀后的汩汩流淌,喷薄欲出——丰老师今天的这节课,值得我如此等待,值得我这样信任,并再一次触动我,提醒我,启示我。
王开东老师在自己公众号打赏的备注里写到: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生如是说,教育亦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更应如此。
丰老师今天的课,选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来教。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丰老师今天没有在内容上过多纠结,其实也没有必要过多纠结。而是引导学生,从认识作者,到了解题意,感知情意,品味敬意,再到照进现实,稳步推进,一如肖培东老师所讲“牵着孩子的手,在文本里走几个来回”。
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状态窥见一斑。丰老师课上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表达是准确的,氛围是民主和谐的,对话是多元融洽的。这直接反应出丰老师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文本解读的独到以及阅读素养的丰厚。
老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我一贯的主张。你的样子,就是你课堂的样子,你读书的厚度,就是课堂的高度,你思维的深度,就是课堂的温度。丰老师的课堂,无一不着上他的影子,如果,你对他了解的话。
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除了能反映学生思维品质之外,还能看出老师问题预设的指向明确。丰老师设计的三读:“一读文题,了解题意;二读文句,感知情意;三读段落,品味敬意。”逐层推进,每一次读的小问题,也是梯级层进的:比如读文题时,设计了三个小问题:谁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是什么意思,文题你读出了什么情感?从内容到理解再到情感,由浅入深,层进中难点得以突破,还为“二读感知情意”定了基调。
“二读感知情意”环节,问题预设的指向性更为明确,读的方式多样,要求也不刻意拔高。比如:在1—5段中找出评价句,大声读出来;默读6—13段,说说(概括)沙莉文老师是如何再塑“我”的生命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沙莉文老师给了我深切的爱,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大声读出来”,“说说”,“读一读”这既是课程对于七年级孩子的要求,也是学生可以做到的。
加上丰老师如话家常的表达,信手拈来的博学,平易近人的体态语,让学生如沐春风,深有感触,勇于表达,敢于犯错,乐于表达。课堂上还有些细节,也是难得一见的。比如说学生在回答“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时,说到了黄继光,这在常态课上,是常见的,可公开课上,学生能犯这样的错误,勇气实在可嘉。这足以看出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平等民主和谐,老师容错的度量和情怀。没有错误,怎会有进步,没有大胆的犯错,怎会有进步的真实发生?我们的语文课上,太需要这样的积极主动的犯错了。这也难怪,学生会在最后的交流中真情流露:丰老师就是我灵魂的摆渡人!
丰老师读书写字的爱好,撑起了他的语文课堂,也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传,是不争的事实,就像沙莉文老师之于海伦凯勒的教育和启迪,是智慧的启迪,爱心的浸润。丰老师课堂上说起史铁生,张海迪,贝多芬等人,无一不流露出对他们的敬意,而这种敬意,是多次阅读、深入理解的溢于言表。或许很多年以后,孩子们不会想起丰老师当初曾经推荐过哪些人,哪本书,但一定记得,老师说起这些时的神情——像鲁迅,朝花夕拾时,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的陶醉,镌刻其中。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点的突破,即句段表达赏析;更要注重理清文脉,让点成线,线成图,注重思维整体建构,从阅读教学的碎片走向读写结合的整合,如能这样一课一得,那我们常态语文课上的“常常帮助”就能多一点“治愈”的偶尔。丰老师因为多读善写,在这一方面的引导,已经开始起步,孩子们也在被影响着,慢慢醒悟,就像500字的读后感,这样的大作业,学生也不曾拒绝,而且还兴趣盎然。
以文会文,以生为友,是谓评丰老师课之“以文会友”,余下就是静享师生与文本,与作者,编者对话的过程了,并不喧闹的课堂,我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
上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