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朋朋精选读书想法
《非自然死亡》作者: [英]理查德·谢泼德(Richard Sh

《非自然死亡》作者: [英]理查德·谢泼德(Richard Sh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2-05-10 10:48 被阅读0次

。。原作名: Unnatural Causes

。。ISBN: 9787544789271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法医病理学家,理查德·谢泼德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个人是如何死亡的?

从“9·11”事件、巴厘岛爆炸案、伦敦七七爆炸案,到亨格福德连环杀人案、戴安娜王妃车祸案等,《非自然死亡》记录了谢泼德执业至今所经手的国际要案,讲述了案件背后不为人知的关键细节。

书中还详细呈现了一些颇受争议的案件的始末,例如杀婴、种族主义谋杀、伪装成正当防卫的谋杀等。谢泼德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找出证据,将凶手绳之以法,使无辜者沉冤得雪。

常年与死亡打交道,使谢泼德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煎熬。但是,对他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忠实地传达死者的微弱声音是法医的职责。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理查德·谢泼德(Richard Shepherd)

谢泼德就读文法学校时,他的同学偷偷把一本医学教科书带到课堂传阅,这让谢泼德第一次了解到犯罪与谋杀的世界,也是他立志了解人类各种死亡形态的起点。谢泼德于1977年取得行医资格,1987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法医病理学家。之后,他加入伦敦盖伊医院的法医部,这是当时英国最好的法医部门之一。执业以来,谢泼德参与调查国内外数千起非自然死亡案件,他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使其至今拥有国际声誉。

【译者简介】

李立丰

吉林大学法学理论研究中心/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美国麦克乔治法学院法学硕士,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法学部客员教授。

。。短评。。

#

作者的经历和扉页上浦柏的那首诗完美融合了

#

get了几个冷门小知识,还换个角度看新闻里的案件。

#

生活里和工作中,总有太多纷扰是非,太多事与愿违,完美和完整毕竟不是一回事情,但好在为之付出过也思索过,便是无憾。平衡科学的不确定性与法庭上追求的确定性,除了技艺之外,实在也需要良心和毅力。法医的“个人主义时代”随着DNA技术的发展逐渐消逝,不消逝的是专业的精神与心灵,热爱且敢于为之痛苦,并不简单。

#

法医病理学家回忆录,在回溯案件中提供了科普性知识,以及人文角度的思考。

#

如果要死于低温,就必须在严寒时节跑到山里面,这显然是种误解。年老体弱者(实际上包括年幼者在内)都可能在室内温度约10℃左右的情况下死于低温,即便室内温度高于10℃,如果外面冷风呼号,或者室内有明显的过堂风,也足以致命。 如果体核温度低于32℃,人的心率及血压都会下降,并会造成意识模糊。如果体温低于26℃,则此人必死无疑,尽管有报道称,一个体温仅有18℃的人最终康复,不过此人因为冻伤被迫截肢(在法医学领域,经常会遇到所谓“孤例”,而辩方律师则会抓住这种偶发情况不放,试图将其描述为一种常态)。 令人吃惊的是,低温并不是非常罕见的致死原因。受害者包括不慎跌入刺骨海水中的失足者、在公园露宿的醉酒者,或者无人照顾的幼儿。不过,大部分受害者都是老年人。或许是认为自己无法负担供暖费用(可能真的负担不起),或者因为生理或心理原因没有办法开暖气。有时候,失温只是一个抑郁的、对温饱乃至照顾自己都漠然的人走向悲剧的最后一步。

引自第158页

#

在大规模灾难后,那些努力应对可能因此突然失去至亲的遗属,往往无法理解为什么不直接请他们走进停尸间,跨越生死两隔的红线,直接去认领他们的亲人。许多侯爵夫人号遇难者亲属认为,确认身份肯定很容易,而且他们确实曾建议,如果被允许进入停尸间,他们便可以找到自己的家人。我理解他们的需要和逻辑,但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如果允许这样做,将会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不人道行为。 人们很难相信,在大规模灾难后,靠视觉识别遗体身份往往是不可靠的,特别是如果尸体曾遭受过创伤或曾浸没在水中。即便是没有受伤、并未开始分解的尸体,其生前的熟识者也未必能够将其辨认出来。没有了生命体征、面部表情、活动迹象,我们缺失了最本质的自我,尸体躯壳可能看起来非常不同。就在泰晤士河中泡了数小时甚至数天的尸体而言,情况更是如此。 事实上,亲属,即便是至亲的家人,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非常可能犯错。他们或许会将别人的尸体误认为自己的亲属,也可能面对自己亲属的尸体却浑然不知。这些被称为误认和漏认,而其发生的频率之高,远超你的想象。之后,也许过了很久,已确认身份的亲属可能会担心自己认错了,然后他们改变主意。这可能发生在尸体被埋葬或火葬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等到那时,我们已无法重新审查当初的身份认定。增加确认难度的还有巨大的情感创伤,设想一下,你将不得不在停尸间里看很多很多尸体,才能找到你认为可能是你亲人的尸体。以我所积累的有关死亡的全部经验,我知道自己无法在一排排的受害者之间走动,也不能准确地辨认出我的妻子、孩子或父母。

引自第244页

#

死亡是一个过程。如今,我已经无数次使用过此类表述。在死亡过程中,身体的不同器官,根据各自内部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以不同的速度走向终结。而这些又依次进一步引发尸体分解,最终实现自然解体,化为尘土。 很多在病榻旁送走亲人的遗属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短暂的、简单的死亡过程,只有几秒、十几秒或几分钟。从技术上来讲,随着细胞的逐渐死亡,死亡的过程可能会持续若干小时。某些细胞、皮肤或骨骼,则会“存活”长达一天:即便在无氧的环境下,这些细胞依然能够在储备的氧气耗尽之前维持新陈代谢。即便对已经被宣告死亡的尸体,我们也依然可以采集上述细胞,并在实验室环境下继续培养数天之久。 死后数个小时,死者可能仍会出现不规则的心跳现象。消化过程可能继续。白细胞的独立活动可以在死后继续维持12个小时左右。肌肉仍会颤搐。只是,生命已然逝去。尸体可能会出现排气,但绝对不是呼吸。 虽然死亡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每种定义都面临道德乃至科学上的难题。如果一个人永远无法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立联系,进行有意的互动,陷入不可逆的无意识状态,对于这个世界,乃至自己的存在都丧失了认识,这种情况就是死亡。当然,这也可以用来形容陷入沉睡或麻醉状态的某人——但这些状态是可逆的。这也可以用来形容陷入昏迷或植物人状态下的病人。他们的确还存在心跳,至少有某种脑干活动的迹象,因此无法将其认定为死亡状态。 如果没有心跳,没有呼吸,心电图呈直线,便是真正的死亡。有时人们会告诉我,他们守候在床边,知道自己的亲人究竟是在何时离世。但可以肯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们所指的是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时候,他们所目睹的是躯体的死亡。细胞的死亡,则要漫长得多。

引自第168页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自然死亡》作者: [英]理查德·谢泼德(Richard Sh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nq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