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15

《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15

作者: 青箬笠0 | 来源:发表于2021-09-25 20:55 被阅读0次

诗歌的想象

    诗歌的想象有两类:一是明显的变形变质;二是表面看来是白描,语义没有明显陌生化。

    作者没有在指出这两种类型之后,对两种类型结合实际具体讲解。自己非常愚钝,看了之后,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觉得很遗憾。

    变形变质。清代诗评家吴乔评论诗与散文:“二者意岂有异,惟是体制词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问曰:“诗文之界如何?”答曰:“意岂有二?意同而所以用之者不同,是以诗文体裁有异耳。文之词达,诗之词婉。书以道政事,故宜词达;诗以道性情,故宜词婉。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词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也。诗之措词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也。《围炉诗话》)

    自己的理解是,放进诗歌中,诗歌的意象,是客观物体在诗人想象中的变异,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就像米酿成了酒那样。如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悠悠飘舞的落花,悄无声息,如同来无影去无踪的梦。细细密密的雨丝,缠缠绵绵,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花和梦、雨和愁联结起来,它们外在形态、内在性质都发生了变异。

    白描类。作者举了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例子。“明月”“松”“清泉”“石”,“菊”“南山”……在诗中,这些意象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这些事物写进诗中,其实是经过作者选择加工的。众多的花草树木中,诗人独独选择“松”来写,松可是“岁寒三友”之一,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若是“明月柳间照”,味道完全不一样了。“采菊东篱下”也一样,若诗人采的是牡丹、芍药,味道就变了。这些事物,是和作者主观情感有联结的。

    作者举了章质夫和苏轼的《水龙吟》的例子,比较两首词中意象的变异。个人觉得,章质夫写杨花,“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这些,确确实实是写杨花,并且写得非常细腻。苏轼笔下,“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些,感觉并不是写杨花,而是写思妇。“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思妇的活动与心理。

   

相关文章

  • 《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15

    诗歌的想象 诗歌的想象有两类:一是明显的变形变质;二是表面看来是白描,语义没有明显陌生化。 作者没有在指出...

  • 《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14

    诗歌表达感情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直接抒情,借助意象表达感情。 六朝以前的诗歌,多是直接抒情。如“人生寄一...

  • 《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10

    形式感 作者指出:形象是客观对象、主观情感和艺术形式的三维的结构。 也许平时,过于相信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

  • 《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8

    表达力 作者从六个方面讲表达力。 一、语言的常规用法和超常规用法 通常情况下,语言表达需要准确,这是指...

  • 《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11

    意象 诗歌的意象具有概括性。 如贺知章《咏柳》,他所歌咏的柳树,就是抽象概括的早春的柳树的形象,不是具体的家乡的...

  • 《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7

    “陌生化” 一直不太理解语言表达“陌生化”的意义,今天读第十三讲 《表达力:语义的颠覆和重构,有理陌生化和...

  • 《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9

    表达力(二) 三、外部细节的洪流 小说的发展远远晚于诗歌,早期的小说侧重讲述故事,不擅长描写,需要描写...

  • 《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12

    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感情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完成的。 如李白《劳劳亭》:...

  • 《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18

    节奏 作者说的节奏,不仅指我们平时朗读诗歌时划分的节奏,更是指诗歌的内部结构,即诗歌情感的波动变化,主要表现在情感...

  • 《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13

    感受层次 作者认为诗歌是感受、感情、智性的三位一体。认为,现代诗歌,在这三者中,智性是最重要的,举了北岛的《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性讲演录》读书笔记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qf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