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
一直不太理解语言表达“陌生化”的意义,今天读第十三讲 《表达力:语义的颠覆和重构,有理陌生化和无理陌生化》,试着理解“陌生化。”
词语在辞典中,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约定俗成的意义。如“苦”“笑”……这样的词语,大家都能理解它们通常的意义。这样的意义,在文章表达中,不是最有冲击力的。能够引起读者注意,给读者触动的,是作者打破常规的“陌生化”的表达,如“毛骨悚然地笑”,“笑”前面冠以“毛骨悚然”,是对“笑”一般意义的颠覆,反更能够触动读者,引发读者想象、回想,具有“感发的力量”。“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都是这样打破常规的“陌生化”表达吧?这种表达,打破常规,不囿于词语约定俗成的限制,带上了作者独特的个人色彩,更能够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思想。“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不仅写出繁密的花朵春意盎然,更写出词人看到满树繁花感受到的生命活力的喜悦。“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不仅写花儿在月下顾影自怜,更多的,一颗孤单孤独孤寂的心,才能感受到花儿的孤芳自赏吧?
“陌生化”,是从这样打破语言常规用法的角度来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