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述词为:灰衣老头白发(背影),拄着拐杖,茅草屋被风吹翻屋顶,茅草到处散落。
使用风格:CG国风。
风格强度:16
绘画步数:50
噪点数量:0.01
主题:无。
绘画比例:4:3。
采样模式:柔和插画模式-进阶。
创意来源为:
唐代诗人杜甫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自己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五个平声韵脚,让人感觉似乎传来阵阵风声。诗人刚盖好的茅屋,秋风怒吼而来,卷起茅草,飘到江郊,高处挂在长林梢,低处漂转沉谷坳。诗中使用了动态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图画,使诗歌更具表现力。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这几句诗,读者可以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和发展。前节描写茅草被风卷到江郊,而在平地上落下的被南村群童抱走了。因为“老无力”,诗人受到欺侮,只能口干舌燥呼吸不畅。所有这些都是因为贫穷所致。诗人的伟大愿望“想要千万间宽敞房屋,给所有贫困的人带来欢欣”,正是基于“四方贫困”的实际基础而产生的。
诗人大约听到北风狂叫就开始担心茅屋是否盖得够结实,于是拄着杖子出门,在茅草被风刮走、无法收回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回到家中。他的“倚杖”行为与“老无力”相呼应。在“自叹息”中,“自”字无比沉痛!诗人不幸的遭遇只能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这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冷漠。因此,他“叹息”的内容十分深刻。当他自己的房屋被风吹破,无处可去,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时,他不禁联想到那些同样处于困境中的穷人。
第三节第八句写了茅屋屋破又遭遇连夜雨的苦境。“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出阴暗沉郁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悲愁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阴沉的秋天空中落下,这已经是可以预料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只有亲身经历过贫困生活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写被子旧破,还是为了描绘下文屋漏雨的情景。在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但正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才感到寒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起一伏。一起,从眼前的状况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各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伏,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再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眠。“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相呼应,表现了诗人既盼望雨停,又盼望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由个人的艰苦境遇引发的,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的技巧,使得句句相连,呈现出宽广的境界和愉悦的情感。同时,通过使用“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富有感染力的词语,铿锵有力地表达了奔腾前进的气势。“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段文字把诗人的广博胸怀和高尚理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郑重声明:文中图片为AI绘画智能程序绘制,已发布至本人AI作品集,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