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发出公开信,宣布最新一次面向未来的组织升级,为“未来5年到10年的发展奠定组织基础和充实领导力量,全力打造阿里商业操作系统”。
三年前至今,阿里有三次大的架构调整。2015年12月启动的“大中台、小前台”调整,2017年1月面向“五新”的架构调整以及今天面向未来5-10年数字经济时代的调整。
阿里巴巴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好像从来不是是行业里的新鲜事,每隔一段时间,阿里总会“变一下”,而且是“说变就变”。阿里的变跟其他公司的变有些不同。很多公司的改变是“兵临城下”,阿里巴巴的变革大多是“晴天修屋顶”。开头总是“出乎意料”,但后来总是“原来如此”。很多公司的组织变化是踩到了时代节拍,阿里则是提前布局,创造一个节拍,去引领行业的变化。阿里巴巴文化里常说“拥抱变化”,而现在的阿里已经开始“创造变化”。
与很多公司的变化无章不同,阿里巴巴的组织变化并非是反复无常,而是脉络清晰,一以贯之。比如,2015年开启大中台战略以来,作为中台事业群总裁的张建锋于2016年4月成为阿里CTO, 中后台业务进一步整合,2017年1月,张建锋开始兼任阿里云事业群CTO,最新的这一次调整,张建锋开始兼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这其间,能看到人才、组织和战略的延续性。
令人高兴的是,近期,阿里的组织战略也有了行业借鉴意义。今年以来,小米、腾讯、京东、美团等的架构或业务调整或多或少都有阿里的影子。以阿里为代表,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逐渐形成了数字经济时代的组织哲学。
阿里怎么做到的?幸运不能解释现状,人才战略、组织战略和未来战略才是背后的基础。
良将如潮才能有将可用:人才战略是“变”的基础
不久前,马云宣布将在2019年教师节卸任董事局主席,2020年退出董事会,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消息,甚至一度造成了股票市场的波动,但随后一切都归于平静,因为人们发现,即便马老师离开,阿里巴巴还是那个阿里巴巴。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阿里巴巴都日臻成熟,其完善的组织文化和良将如潮的人才队伍,都足以保障阿里巴巴的健康发展。
70后张勇于2015年5月出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给阿里带来一系列关键性变革,被评为中国最佳CEO。此次组织架构升级中涉及到的张建锋、靖捷、樊路远、万霖也都是70后,85年的蒋凡在2017年已经出任淘宝总裁,吴泽明和陈丽娟这两位80后总裁于今天再次上位。在阿里巴巴合伙人中,有两位80后合伙人(吴泽明和蚂蚁金服副CTO胡喜)。截至今年9月,阿里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中80后已占到80%,90后管理者已超过1400人。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在阿里巴巴,人才不断档,是因为在这里的人才能获得数倍于其他公司的成长机会、成长动力,“不怕你错,就怕你不做”。阿里巴巴强大的企业文化与施展能力的平台,以及对人才的支持与包容,造就了阿里人才战略的成功。
![](https://img.haomeiwen.com/i2392597/7791d31f0f5faad0.jpg)
从另外一个缩影更可以看到阿里人才战略的成功。就在几天前,阿里校友会成立了·102班,这些离开阿里巴巴的人聚集到一起,按照马云的设想,未来中国的500个好公司中,有200个CEO来自于阿里巴巴。马云说,“我们改变了自己,同时影响了别人。但是不变的是你心里面的理想、不变的是你的价值体系、不变的是你坚持的理想主义和脚踏实地,至于其它的,我们都可以变。”
经常有人把如今的阿里巴巴比作人才济济的大汉帝国。实际上,阿里的人才队伍建设已经远非萧何韩信张良等等数人,如果要打个比方,它更像阿里所钟情的武侠世界:各有武功各有本事各有意趣,熙熙攘攘,源源不断,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说,覆盖60后70后80后以及90后的人才梯队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公司中也无人可及,这才是阿里巴巴敢于说变就变的根基。
变化不是请客吃饭:组织架构和业务相互驱动
阿里巴巴拥有目前中国甚至是世界上最庞大和系统的业务群,覆盖电商、物流、金融、文娱、云服务、智能家居、IoT等等领域,其组织结构相当复杂,而各业务的变化既相对对立也相互影响,所以,阿里巴巴总是要密切关注变化,从细微之处看到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提纲挈领的完成组织变革。
在很多公司看来,组织往往等同于“人事”,但阿里对此的理解不同。“向组织升级要执行力,以组织升级为战略变革的先导”,可以说是阿里的组织哲学。张勇认为,未来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变化,一定是从组织结构的根本上进行自我改革和升级。重构自己,带来业务的重构和市场的重构。
我们多次看到,阿里巴巴的组织升级绝对不是单纯的为了变动而变动,从来都是战略变革的第一步。2015年底“大中台小前台”的架构变化让阿里底层能力打通沉淀,前台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成就了今天阿里在众多领域可以多线突围,全面拓展商业边界,发展成为了商业操作系统。2016年底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了“五新” (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和新能源)战略,随后,2017年1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组织结构全面升级,全面拥抱“五新”,排兵布阵之后使得新零售如今已经是硕果累累,五新战略纷纷落地,带领整个行业全面升级。
没有组织架构的变化,就无法带动业务的整合、重组,发挥更大的动能;没有业务的发展变化,就无法让组织架构磨合凝聚出强大的力量。在阿里巴巴,组织架构的调整与业务发展变革之间已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二者相互驱动,互为动力,循环推动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
谋未来才能有当下:未来战略是“变”的指南针
热爱变化,愿意变化,确实可以与时俱进,但也必须明确方向,变化不是乱来,更不能是不得不变。与很多公司被动调整不同,阿里巴巴的每次组织升级都是主动的,提前布局然后带动业务发展。
球场上,巴西队德国队法国队可以针对不同对手和不同态势进行变阵,因为其训练有素且球星云集,想到去可以做到。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有了人才战略和组织战略作为基础,就可以大胆求变,但变革的方向从哪里来呢?
显然,变革的方向来自未来。至于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充分的把握,对于自身的能力有充分的准备,才能看到前进的路,才能及时的做出变化。作为立志要“用好科技去解决现在和未来的问题”的阿里巴巴,经常要行走在无人区,就必须拥有极强的自我进化能力。
阿里巴巴拥有中国所有企业中最强大的战略参谋力量,也建设了着重前沿技术研究的的达摩院,重金投入到各项尖端领域的研发之中,于是,我们看到了阿里云提前数年的成立和成功,也看到了新零售的从无到有,更看到了在城市大脑、人工智能、物联网、芯片等方面的超前布局,这些都是面向未来,也确实成为了行业或者社会生活的未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未来需要挑战。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阿里越来越主动变化、创造变化。别人学阿里,阿里学未来。正是因为阿里巴巴不断的创造变化,不断的挑战未来,而每次变化都恰到好处,所以,阿里巴巴成为了引领产业格局的力量。学阿里,看得懂的要学,看不懂的也要学,阿里的变化,就成为了行业的变化。
在很多公司,往往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但阿里却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曾经不被业界理解的云计算投入成就了如今的阿里云;曾经的小型光棍节运营活动如今成了天猫双11全球狂欢购物节;一开始被业界认为是云里雾里的新零售,如今已经遍地开花;曾经是遥远梦想的10亿个包裹,已经在刚过去的第10个天猫双11里实现。面向未来,阿里还会“说变就变”,面向未来,它也还有很多可能性去一一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