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世界变得扁平,微小,仿佛谁都可以认识谁,见到谁,在天南地北的不同世界,它都是无碍的。
熟人世界里,为了情面,人们大致也有个“礼节性”的自己,但日子久长,大致谁家谁啥样,十里八乡,都大致明了,因此过去处对象,父母会去打听,这个人,和这家人在地方上如何,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人们有礼节性的一面,也不会特意为了礼节性去仪式化礼节性,本身礼节性的彼此尊重美好就已经是仪式本身了。而冲突,个体性格的特点,并不会特意掩藏。
网络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但是戴上了一层面纱,于是有一个存于网路上的礼节性自我,而这个自我很多时候,演着演着,可能自己都忘了生活是为了谁而过,因为网络,展示生活里的“美好”,由此种展示,自我获得满足感,已经构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人就在这种自美里“滋润”自己。
大致也不能完全地来说这样的方式对或不对,好或不好。
凡事大致有度,适度而不过于脱离生活里的原貌,如同熟人社会里的交往之礼节性。若过度,过于依赖,则成为一场表演,表演分两种,知而为,为利而图,我们可以说是某种经营;另一种是不知而为,陷于自我想象的满足,这样又好不好,合适不合适呢?论到底,就是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存在即合理。
所以绕了一圈说下来,生活到底过给谁看,最终还是过给自己看的。
只不过是看这个自己乐意看的是什么?
是乐意看着自己的生活原貌,还是人就乐意见着他人眼中滤镜化后的自己,这就是个人的选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