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终极主题营眨眼就结束了,这是读书营第五次活动,许是已经适应了活动流程,又或许这次只是听,在输入上没有太大压力,但输出上迟迟不知如何下笔。还好10天,均在12点前打卡成功。
短短10天,10堂课,却颠覆了我四个认知。2019年,我将会践行它,现将它们分享给你们,期望对你们能有一点点启发。
其实开营前,一直在问自己:“一年读书营、每个活动都没有落下,对应的读了很多书,生活还是没有太多改变。这种无力感不是那种知道很多却还过不好这一生,而是觉得自己所知还是很少,但却不知如何做。”
但无论如何丧,还是第一时间找到灯,报了名。
活动开始前,要求在十天内给自己定一个是【佛】还是【洪】。当时犹豫了一下,选择了【佛】,因为谁能保证这10天中没有什么意外。可孙苹老铁私聊我,询问选择【佛】的理由,并说相信我就是【洪】。
感谢她给了自己一个底线,让我想松懈时,就会想到这个承诺,做到了10天每天12点前完成打卡,最早的一次是0:48提交。这就是所谓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遗憾的是,排长后来让我冲刺每天六点前打卡,那样就会有两名点评管点评文章。可是我放弃了,觉得自己在那之前完成不了。因为我有自己的坚持,那就是每天听课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执行计划。
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十天,第一天就被颠覆了认知,才知牛人与我不同,源于认识不同。
第一个认知:学习后要有践行清单
猫叔说,学习后要形成自己的践行清单。
猫叔说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千万不要写读后感,而是要写践行清单。你以前是否听说过?反正我没有,但是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学了那么多,但是还没有变化的原因。
为什么?以前,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是自己引以为骄傲的事。但这样做却有两个弊端。
一是用自己的思维去解析作者。作者的思维就好像一块平滑的蛋糕,而自己的思维就像一个固定的模型。站在自己的角度写读后感时,好似用模型印取某一部分,不在只是认知范围的就丢弃了;
二是读后感有点像打鸡血,只有感想,虽有时也有结合实际生活的反思,但是行动呢?是否有如何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呢?
细细思来,写读后感还真的是陷阱多多的原因。而将学习落实到实践的认识,我发现牛人都有这样的本事。
第二个认知:做到第一,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为了让自己能深入参加活动,我加入了搞事组,将牛人认证内容做成电子书。最开始几天倒没有特别的感觉,随着认证做多了,发现大部分人表白的对象其实很集中,例如曾雨悦、孙苹、郑昊等。
即使之前没有深入交流,但影响力能让大家在说起牛人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想到她,因为提及的信息都是我们所熟知的。
例如,曾雨悦在获得牛人班第一名之前我没有留意过她。因为对她的好奇,去关注了她2018年成就的140件事,以及后面我也报名参加了目标管理这个课程,这又是后话。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她说的话不到三句,但是不影响我认为她是牛人。
社群是社会的一个小缩影,能反观真实的生活。要想自己脱颖而出,先在小范围内做到第一,让大家说到某一方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
而我之前都不会有必须去争取第一的心思,采取佛系行为:我尽力了,结果如何不重要。
屁的不重要,只是自己不想努力、害怕失败给自己催眠。如果失败是必然的,那去努力一下又怎么样呢?
第三个认知:公式思维,不断提高自己可以控制的变量。
欧小欧通过和顾客的复盘,把公式思维转嫁到个人成长,助力她一年内获得他人十年的成绩。
例如:升职=个人成长30%+业绩40%+解决问题的能力30%
这样做的好处是,列出影响因素;不抱怨,更加客观;更中立看自己;锻炼抽象化思维。
而明月也将商业的本质和销售额有公式表示出来=流量*转化率*单价*复购率。
这两个公式又有不同,“+”代表它只是一部分,可以替换;“*”则是必须的,如果一个因素为0,结果就是0 。
这样想来,是不是公式可以让自己考虑得更清楚?
第四个认知:常利他,为自己的人脉储蓄
硕博老铁利他,帮助老人,却让自己接触到K12,进而让自己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知也非也,帮助孩子复盘,而让孩子们成绩提高,自己的教学也用成绩;明月帮助他人减重,获得自己的事业;猫叔更是分享了:大惊喜强感知、对人好、出门带上一份小礼物、背后猛夸人等给他带来的好处。
除了这样的利他,其实还可以将自己学习到的、好的东西去分享。
猫叔建议,学习了就要去分享,无论是立即分享3-5分钟,还是半天的课程,还是后来自己形成了课程去“卖”。其宗旨就是为让跟着自己学习的人,他们能有收获,甚至超过预期。
而以上四个认识对我2019年的精进事项是:
1.在公司写人物之类宣传上做到第一
2.一个月找一个比我牛的人吃饭
3.带着目的和问题去读书
4.寻找几个公式或模板,坚持使用一个月
5.带着减去5公斤的目标去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