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自身存在感的需要,可以说是天生的。婴儿无法得到及时回应时,会采取大哭大闹的方式来赢得关注;我们发了朋友圈之后,会像得了强迫症一样,几分钟就要去看一看有没有人来评论或是点赞。
在这方面,我见过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一个大厂的员工。
当时他非常兴奋,面色潮红地跟别人说:“老板今天骂我了!”
你说,被骂了还高兴,是不是有点神经病?
结果后来发现,骂他的那个人,是他们公司里的一个大老板。大厂里,一个部门那么多人,所以对他来说,老板骂他,说明老板关注到他了,他姓甚名谁老板都知道。
这个例子很极端,但很真实。你可以体会到,一个人对存在感的渴望是超乎你的想象的。因为存在感,会让人感受到意义感和价值感。
设置仪式
那怎么才能让员工找到存在感呢?我告诉你一个非常好用的办法,就是“创造仪式性活动”。
举个例子,奥运会比赛结束后一定会举办颁奖仪式。你想,刚比赛完,累得要死。反正金牌到手了,体贴点儿,咱赶紧让运动员回去休息,把金牌快递到他家里,不行吗?
不行,必须得升国旗唱国歌,它才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获得荣誉的选手,代表国家站上领奖台,被全世界的人看见,他的这份荣誉才有价值。
所以仪式,就是让你通过一个可参与的活动,和更大的东西产生连接,让你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这句话: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仪式,让我们跟一个更大的事物连接在一起,是连接创造了存在感和意义感。这也是衡量一个集体活动算不算仪式的标准。
什么是仪式?就是重复的、公式化的行动流程。它要遵循三个要点:
第一,必须是重复发生的,不重复不算。比如你要发月饼,那就得年年发,一年发一年不发,那不叫仪式。
第二,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流程,不能虎头蛇尾。这样才显得郑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围绕员工的存在感去设计。很多仪式为什么起不到效果?因为管理者从头到尾都把重点放在自己头上,那叫给领导找存在感,不是激发员工的存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