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呆萌写作营
庆儿自解论语~读南怀瑾《论语别裁》学而篇10

庆儿自解论语~读南怀瑾《论语别裁》学而篇10

作者: 海言博语 | 来源:发表于2020-11-08 08:08 被阅读0次
    本章为《论语》:学而篇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翻译】

    子禽悄悄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这是孔子的两个学生的问答,一问一答之间,简简单单,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看似简单平淡背后,却值得深思,因为这一问,不是家事,是国事,更关乎天下事!在子贡怀着孔子敬仰的背后,我明明看到孔子老人家心怀天下的使命感在!

            想想一个人,主动去了解政事,  不是追求的简简单单的世俗的功名,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为什么,甚至为此行走各国,即使结果没有达成,还在做,何必呢,何必自寻烦恼呢?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提出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是“问政”还是“闻政”的问题。

          政事的意思是政务和政治。政治和政务本身就是国家的核心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与每个人都有关联。所以,各国政治及经济情况,被不少统治者视为国家机密,一般人很难与闻。这都是国家的盾牌,国家真正的实力所在,更是国家生死存亡的机密。

          孔子所到之处,却能很快了解到各国的政治动向,子禽很奇怪,故有此问。

            从孔子一生的行踪和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学者、思想家,还是一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改变社会现状为己任,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孔子老人家不辞劳苦,不避艰险,周游于列国,在传播自己思想的同时,渴望得到一个执政的机会,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个本事比成为一国之君还要大,还要难上难。这不仅仅是要在国家变革,我想孔子老人家那个时候如果知道有世界这回事儿,联合国理事长都不一定让孔子老人家看在眼里的!

          有愿望是一回事,愿望能否实现是另一回事。因为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夫子必须得到国君的认可,获得推行政治主张的地位和机会。让国君以国相托,委以重任是很困难的,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孔子在这方面也是失败者。我不要你的国,我为了国好,我让你去推行新政。这做的不仅仅是变革一个国家那么简单,何况这种事情,截止到现在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名垂青史的,何况当时的年代?

            改革是和既得利益者博弈。改革是革新,去旧纳新的过程,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

            国君明明高枕无忧,可以安然享乐就好,为什么要为难自己,还要因为一个人,让更多人为难自己呢!而且会因改革去全然相信和放弃,让到手的鸭子🦆飞了,用脚趾头想想都不可能的事情。革新这件事情,孔子老人家这样做事情不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很多国家。这个远大志向,不是一般的宏大,是宏的牛逼逼,宏的逼格到了更高级!

            找寻这样的答案,答案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却是儒家做人做事的精要所在,孔子也是基于此才取信于各诸侯国的。

            孔子运用这五个字的精要,虽然没有得到的执政机会,但是所到之处,全面充分地了解一国国情则是轻而易举的。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要不然子禽也不会发出惊叹之问。子贡的回答很妙,“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就是孔子得以“闻其政”的主要原因。子贡认为,夫子的人格已经达极高的境界,各诸侯国的君主,不管对他的政治观点赞不赞同,但对他积极求治的善意,还有他的崇高品德是高度赞同的。所以,这些国君对孔子是高度信任的,愿意向他公开国家机密,乐于和他探讨如何安邦定国。孔夫子得闻各国政务,了解各国实情,靠的是做人的修养。

              当你的人品道德得到广泛认可的时候,就能得到上层人士的高度认可,因此你就有机会了解更多、更深的鲜为人知的国家秘密和高层内幕,能够看清这个社会权力运作的本质,了解国家或组织生存发展、强盛衰亡的真正原因,获得更高的智慧。如果你对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一无所知就奢谈治理国家,无疑是空口白话。

            “温”,其本义为表示加热浴盆里的水,引申义为适中的热度,另有不冷不热、性情柔和、复习、富足等。中医用语:补养 。通“蕴”,蕴藏,蕴积。

            《诗·秦风》:温其如玉。朱熹说是“和厚”,张居正说是“温而和厚,无一些粗暴”。

          我理解的温,蕴藏更多内容。温是有度的,这个度不高不低,不冷不热。我想和中字的理解差不多。这个中分更能接纳冰冷,更容易接纳炎热。因为它是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涵盖的更多接纳,更大的包容。这个点我想可以用流水来代替。

            俗话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是温柔的,水是凶悍的,都是它的样子!有容乃大的样子!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张其成先生讲读老子《大道之门》时,曾以此为据,对“柔弱胜刚强”作了精彩论述:

      “一个人什么时候最柔弱?活着的时候,尤其是婴儿的时候是最柔弱的,所以婴儿最具有生命力。一个人什么时候最坚强?死了,成为一具僵尸了,挺在那里最坚强了。草木什么时候最柔弱?也是活着的时候,只要是柔弱的草木就是活的。我们买花总要买那个含苞欲放的,因为它生命力强。草木什么时候最坚强?枯萎的时候。一旦坚强了,它就死了,枯掉了。一个人什么东西最柔弱?舌头。什么东西最坚强?牙齿。请问?是牙齿先掉,还是舌头先掉?一棵树什么柔弱?什么东西坚强?树干坚强,枝条柔弱!请问:大风什么时候把杨柳吹断过?所以,柔弱胜刚强。”

          我想这段话更容易让我们理解温这个词。

          就在老子100多岁的时候,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这个时候孔子顿悟.

    老子告诉孔子的是:舌柔齿坚,但最后的结果是牙先掉了,舌头仍然在!

    《道德经》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文选·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吕延济注:“百炼之铁坚刚,而今可绕指。自喻经破败而至柔弱也。”

          我看温柔一词,一点都不简单,甚至说好厉害!那温字怎么解,我的解释有没有一点可以借鉴到的呢?

    “良”,是良善。朱熹说:“易直也。”张居正解释:“良而易直,无一些矫饰。”易直,平易正直,所谓光明之心,易直之性。

            我的理解这个词,更多的是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向善向好的一面,这也正是人性的光辉,每个人的本质具足,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具有的。

            这个字说起来简简单单,从小婴儿时期就有,但是长到成人却变了,有时候变质了!人有时候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吞噬。我想看到这个良里面的坚持,能看到更多的忍耐,这里面有克制。这里面更多的是相信。我相信你的好,你的善,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依然相信。这份相信里藏着尊重,藏着理解。我想正因为这个字,让国君更愿意和孔子沟通,更愿意接纳孔子老人家的思想!

    “恭”,恭而庄敬,无一些惰慢。你对人恭敬,人家就愿意接纳你。你若傲慢,谁想跟你打交道呢?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恭字是带心的,从心。本义:恭敬,谦逊有礼。从元代起,科举考场中设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离座位。士子入厕须先领此牌。因此俗称入厕为出恭。并谓大便为出大恭,小便为出小恭。

          从内心里真正的恭敬。不仅仅是做表面现象。那做出来的恭敬,是即使不说话他人都能感受到的。试想,这样的状态又有谁不愿意去接纳呢?

    “俭”,这里的俭,节俭,约束。张居正说:“俭而节制,无一些纵弛。”一点也不放纵自己,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任何事情都是做一时容易,做一世难。对自己欲望节俭,约束。我想这份克制,对于有使命感的人,决定去践行一辈子的人,只是他的家常便饭而已。

    让,从言从襄,以语言相互扣合。不争,尽着他人,忍让,请,许可,允许,交换,闪避。

    我想这个词里面涵盖更多的是包容。包容里面涵盖着忍让,允许,提醒。我认为这个字也是中性字,他是有前提的,我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我才有让。一定不是全然的让,而是有原则有界限的让。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让别人不仅信服他,而且喜欢他,跟他在一起很舒服,什么事都愿意告诉他。

          这温良恭俭让,5个简简单单的字。却见证了孔子老人家的个人修为。也是他毕生秉承的原则。让我看到展现着人性的光辉,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庆儿自解论语~读南怀瑾《论语别裁》学而篇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bc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