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①,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先王之道:指的是古代圣王治国之道。
【翻译】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家有家风,族有族规,国有国法。我想流传下来的就是礼,俗话说有礼有节!先有礼再有节!我们还有先礼后兵,足见礼的重要。
“礼”,是礼仪,是尊卑上下的礼仪。对礼的运用呢,贵在能和。“和”,是和顺从容,是尊卑上下之间的种种调和融洽。
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无论在政府工作,还是在企业,都有尊卑上下之分,礼仪规矩不能乱。但是,上下虽有定分,情意却也要流通。这就是“礼”与“和”的平衡,这是个度的表现,更是我们说的和谐。
这又让我想起我们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独立自主,反霸权主义反强权政治,不结盟,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促进国际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的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这就是我国的外交方面的国风,我想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礼仪。有礼有节,张弛有度!
出了这个国度就要以这个为准绳,约束自己,那做到了这个礼,就自然会受到他人的尊重。这个尊重就是礼的公用!
礼,是礼节,礼法,礼仪,礼物,礼貌!你的传承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而是一代两代,三代4代形成的。这种都是经过几代人的验证传承下来。用好这个理就是更大的发展。
就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文化里的优秀思想就是我们的礼,我们就应该传承下去,我想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的礼。
先王之道,就是这礼与和的把握,简直是完美!大事小事都能体现出来。
如周公所定宗庙祭祀之礼。正式行祭礼的时候,按爵位身份排序,谁走前面谁走后面,顺序不能乱,这是尊卑上下。观礼者一看,每个人地位高低、身份大小,一目了然。
之后是宴饮,宴饮敬酒的时候,同姓兄弟和异姓宾客,相互敬酒,从谁开始呢?每一家从年纪最小、地位最低的那位刚有资格参加成年人大事的小伙子开始,这样让他一进来就成为主角,他也找到了存在感,也得到了表现机会,这也能让长老发现人才。
大宴会之后,异姓宾客退场,只留下同姓直系亲族开家宴。这时候怎么入座呢?无论职位高低,以年纪排序,哪怕这族里出了宰相,到这个环节,他也不能坐上位,由年纪最大的人坐上位,其他按年纪以此往下排。
第一个环节尊爵,第二个环节爱幼,第三个环节尊老,这就是“礼”与“和”。
“礼”,是社会秩序、规矩;“和”,是社会和谐、融洽。礼之贵,在于和。
戒后代,比如古代诸葛亮的《诫子书》,朱用纯的《治家格言》,曾国藩的《家书》、《家训》,惊呆近代的傅雷《家书》等等,这是家风,更是家族的礼!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是规范人的一般行为,法是规范人的极端行为。礼没有约束性,法则有约束性。法和礼的最大区别是与利益的直连关系。即法解决利益冲突礼则不是。
我想礼是法的高级版本,就入马斯诺需求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我想礼的层次排的话,好像是与五层次都有关联。我想这也是我们社会能够稳步向前的强有力的基石。
礼之用,和为贵。不拘迫,也不至于放纵。凡事要恰到好处,斯为美也!做好礼是以和为标准的,也就是有度,和谐共处是根基,这里面体现的是接纳,也有尊重!把礼做好并不容易,需要深度思考的理解,需要行之有度的行动。
人与人之间有偏差,事与事之间要礼。矫枉过正,往往事与愿违。中国的礼就是西方哲学,人生哲学,我想更是做人的准则,是人生观,是世界观。我想这个礼是传承,是延续,也是发展。
形而上者谓之道,中国人叫道,儒家叫天,天道也就是本体论,来自于易经,宇宙来源。
我想我们的礼源于遵循大自然规律和个人团队发展,所带来的丰富的经验。当然,既然能够传承下来,必然有它的意义在。
怎样更适应当下的环境,补充新鲜理念,推陈出新,我想更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坚持做下去的事情!
礼在当下的一言一行,礼在当下的一举一动,礼在当下的思考的快与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