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厚先生用整体把握的方法,蒋 某 勋先生用逐节讲解的方法,闻一多先生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局部细节的分析,他们都有着敏锐的美学嗅觉和深厚的美学素养,为我们理解这首诗做了重要的前导。
在闻 某 多先生那里,诗人张 某虚就是扁舟子,这首诗就是他在真实流浪中的所见所思和真情流露。
蒋先生说:张是一个文人,当时他走到白马南船的交界,看到了春天,面前就是长江流水,又刚好是月圆之夜,花也在开放。
他把扁舟子理解为眼前风景,接下来的明月楼上的相思女,也就不再是诗人的爱人,而成了他想象出来的扁舟子可能存在的爱人。
月,无疑是扁舟子视觉里的中心,主角,他的出场更是气象万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真正无穷的只有月亮,人只不过是看起来相似,每一个个体都无法代替,都只此一次。
长江和明月从来没有等过谁,哪怕你写出了不朽的诗句,他们也只是无情的高悬,无情的流逝,短暂生命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能够获得永久?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或者答案仅仅是但见长江送流水。
面向茫茫宇宙的追问,得不到任何回应,那么出路只有两条:
或者继续向前,向着这个方向前行,甚至终身一跃,成为庄 某周、佛 某 陀式的人物。
或者就此回头,珍惜当下,珍惜短暂而温暖的人,比如爱人,那思念着自己的爱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