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山道士》写的是一个“求学”的故事。提起求学,总给人一个励志的印象。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
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为了考上好的大学,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学习。特别的励志感人!
但是《劳山道士》中王生的“求学”故事却是一个笑话,简直是一个充满讽刺的小小闹剧。
王生从小就羡慕神奇的道术,听说劳山上住着很多仙人,背着书箱就往劳山“求学”。道士一眼看出王生吃不了学习的苦,对他直言“恐娇惰不能作苦”,可王生却坚持他能吃苦。王生“求学”的决心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第二天,道士就叫他去砍柴。才一个月,王生就“不堪其苦,阴有归志”。果然,他还是吃不了学习的苦,开始不想学了,有了回家的念头。
这天王生砍柴回来,看到道士与两个友人相会,进行了一场剪纸为月、化箸为人、月中坐饮的“仙术”秀。这场“仙术”表演把王生看呆了,他又开始向往“仙术”的美妙与神奇,“归念遂息”。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实在忍受不了这种“苦”了,况且道士一点道术都没有传授给他。他心里浮躁起来,“心不能待”,终于打算回家了。
下山前,还不忘求师傅“略授小技”,可见王生只想着能“速成”,能很快见到成效,并不想为真才实学付出辛苦与努力。师傅如他所愿,教了他穿墙术。最后嘱咐他“归宜洁持,否则不验”。
王生下山后,只想着卖弄所学,把师傅的嘱咐忘到了九霄云外,飘飘欲仙起来,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想在妻子面前卖弄一番,却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献丑而告终。此时王生不知反思自己,反而骂老道不安好心。
《劳山道士》采用了传统古典小说中常用的线性叙事结构模式,而且是最传统的基础模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聊斋志异》的开端大都以介绍人物为主,通常是哪里人士,家中排第几、家中情况,个人情况等。《劳山道士》也用的是这方法: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
这样的开端,很寻常,先说王生的个人情况,说他从小就羡慕神奇的道术,为后面的“求道”经历做铺垫,然后就很“顺”的叙述起故事来。
《劳山道士》基本上是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叙述的。这里没有什么“时空交错”。完全是按照“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叙事结构模式。
全文很少有写景,更像是在“叙述”故事,娓娓道来。小说描写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道士展示“仙术”,这部分多用比喻句,描写生动有趣,形象自然。
如形容筷子变成的嫦娥唱歌时说:“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描写道士三人在“月中”饮酒时的画面时说:“如影之在镜中”;形容“法术”失效后的“月”只是“纸圆如镜”而已......用的都是比喻句。这些比喻用的都很“熨贴”,很形象。
这篇小说是采用“文言文”的语言叙述的,同为清代作者写出的小说,它并没有《红楼梦》中的语言那么通俗易懂。正因为是“文言”体小说,小说通篇语言精炼,简洁,不说一句废话。
小说的结尾急转直下,完全是一个闹剧:王生以为学到了穿墙之术,得意忘形,自诩“坚壁所不能阻”,想在妻子面前卖弄一番时,却“头触硬壁,蓦然而踣”,一切都是一场空,什么都化为乌有。
在闹剧的后面,却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反思东西。例如能吃苦,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切忌怠惰等等,特别是遇到诱惑和考验时,我们能否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