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大概是一类每次都出现在「100本必读名著」,「一生必读的书」诸如此类书单中,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完整读过的书。
我也曾是这大多数人中的一员,看过几版《简·爱》改编的电影,心中不免失望,难道流传下来的百年经典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灰姑娘式故事?
在终于读完了整本《简·爱》,我必须这么说:
这不是一部适合拍成电影的作品,至少,如今改编《简·爱》的电影作品根本不能呈现《简·爱》这部作品的核心价值。
一
以2011年版《简·爱》为例,即使是《真探》同一位导演所导,也并不能体现出简·爱的核心精神,整部影片看下来更像是一个俗套的灰姑娘遇上王子爱情故事。
关于《简·爱》这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正如其中文译者吴钧燮在译序中所写的,“它创造了英国文学(而且不只是英国文学)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至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态度的女性形象,是读者不曾遇见过的。”
当时在英国兴起的世界第一次规模宏大的运动--宪章运动都还没有提出男女平权思想的情况下,在当时的文学作品还热衷于塑造绅士淑女形象时,夏洛蒂·勃朗特就通过《简·爱》这部作品传达出了女性要求在工作以至婚姻上独立自主的惊人理念。
二
《简·爱》一书,从序言就已经开始精彩绝伦,针对对这本书提出异议和疑虑的人,夏洛蒂·勃朗特在第三版的序言中大胆直言:“在他们眼里,凡是不寻常的东西都是错误的,在他们听来,任何对偏执(这个坏事之母)的抗议,似乎都含有对虔诚(这位上帝在人间的摄政王)大不敬的意味。”
紧接着,她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观点:习俗不等于道德,伪善不等于宗教,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然而人们总是非常容易将它们混淆,表面现象不应该被误作真相,只是一味取悦和抬高少数人的狭隘的凡夫说教,绝不应用来取代基督救世的教义。
在《简·爱》一书中,简爱的舅母里德太太无疑就是伪善者,她答应死去的丈夫抚养简·爱,但却纵容自己的儿子欺负、殴打简·爱,对简·爱也是蛮加指责,严苛对待,但在众人眼中,里德太太却是善良、公正的代表。洛伍德义塾的把对学生的体罚看作是对学生灵魂的锤炼,这何尝不是狭隘的凡夫说教。
这句话一直到现在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人信奉宗教,却往往把宗教作为一种行为束缚去教化他人,这时候宗教的意义反而更接近于教条式的存在,这是对宗教流于表面的利用。道德也如此,“当人屈服于道德,正如屈服于一位君王,或因奴性、或因虚荣、或因自私、或因退让、或竟是热昏、无思想,绝望,这本身,便是无道德可言。”
《简·爱》序言里的开篇讲述就让读者去思考道德与道德化,凡夫说教与宗教等的不同,思考表面现象与真相两者的区别,实际上就帮助读者去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正是文学作品所能给到读者最大的礼物。
三
夏洛蒂在写《简·爱》的时候,对她的两个妹妹说:“我要写一个女主角给你们看,她和我是同样地貌不惊人和身材矮小,然而她却要和你们所写的任何一个女主角同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夏洛蒂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当时《简·爱》一经出版,就获得《评论季刊》高度评价:“《简·爱》与《名利场》受到同样广泛的欢迎。乔治·艾略特则深深地被《简·爱》陶醉了”。时至今日,《简·爱》依然是我们许多人打开英国文学大门的一个敲门砖,而这些,都归功于简爱这个人物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带我们进入简·爱丰富内心世界的,正是书中大量的人物独白。
而电影中,为了电影的易观性,大多数是将儿童时期的经历穿插分散,偏重描写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在小说的语言中,对《圣经》、莎士比亚等作品的引经据典也十分有趣。
经典的失传,流俗的易传,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遗憾。我们每天拿着手机刷新再刷新,不知不觉的,时间就过去了,但回过头来想一想,从刷手机中我们获得了什么可贵思想?在一再偏激和单一的舆论导向里,我们被动接受着不同的信息,选择站队,跟着舆论抨击,或赞美。
难得的是,现在也已隐约地兴起了一种思潮,一股向向经典文学再次靠近的思潮,这股思潮和当下潮流相逆而行。
去阅读,去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