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有62人,人数确实够多。
如何来布置作业,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切不可一锅粥来安排。没有有计划的分层指导作业,就是不负责任的作业,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没有多少进步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利于教师的分层教学,弄不好教师最后就是“吃力不讨好”,付出了辛劳却得不到相应的反馈,因为方法不符合学情,这样的教学是事倍功半,这是我们要警惕的。
社会发展如此迅猛,但我们的教育仍然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延续上世纪八九年时代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也没有创新,也懒得去思考创新,就是“依葫芦画瓢”,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应付性的工作,得过且过。不少教师对学情也是抱有较多的怨气,学校管理也是极其粗糙,也不懂得如何来做真教育,不少的lingdao就是“削尖脑袋挤guan场”,至少提升师生之间的职业幸福指数,只能是一句空话,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来。从上到下都是如此,懂教育的lingdao和教师都是自己在夹缝中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学习新的思想拓宽视野,试着走出去不断来提升自己。
由于没有调动教师的创造性开展工作,我们的教学效率是极其落后,东部远远领先于中部,省会城市领先于省内其他的城市,要不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发滞后。这是我从教二十余年的深切感受。
以我的初语课堂教学为例,如何创造性的来开展工作,这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的考虑是根据期中考试的成绩,分成1—20名,21—30名,31—60名,实际上就是分成三个层次。平日里授课没有办法就是统一的方式,讲解课文就难顾得上个体差异,只能是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来接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课后及晚班的作业可以根据以上的分类,甫以相关的作业,比如1—20名的同学,完成2本练习册,坚持每天写好名著阅读笔记,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写1篇读读写写的词语;21—30名,完成2本练习册,对名著阅读的内容可以适当摘抄,读读写写抄写2遍;31—60名,完成1本练习册,对名著阅读的内容可以照抄,读读写写抄写3遍;这个做法可以尝试一下才知道实施的效果如何。
课堂上回答问题,1—20名,回答正确+2分;21—30名,回答正确+2分;31—60名,回答正确+3分。目的是鼓励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课堂问答,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引导和栽培,换了老师肯定就是不一样的效果。既然目前有这个想法,肯定是要付诸行动,不然如何来检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