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这是真的》是马克•李维的处女作,也是这部处女作座使他得来这样的高度赞誉 “拥有让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只看两页书稿,就重金购下电影版权的神奇魅力。”
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宛若天堂》在2005年上映时曾拿下当周北美票房冠军,尽管放在当今的影视业来看,人鬼爱情故事这样的桥段并不新奇,充其量只是一个老套的美国喜剧爱情片。但正是这样老套的剧情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热情,因为不论是跨越种族、还是穿越时空,故事的内核始终都是“成长”这一全人类关注的话题,不论观众或读者是否承认,你的内心总是渴望突破现实获得成长。
没错,这其实是一个有着爱情外衣的成长故事。
这也是为什么本书是作者送给儿子的礼物,他希望孩子在三十岁时遇见三十岁的老爸,了解老爸的心情。马克•李维说“在我给我儿子写的书里,我不会给他讲一些大道理,而让他成为一个他想成为的人,有希望、有欲望去为世界创造价值和一些人文情怀的东西。”
我们能看到,尽管有着爱情中对等的男女主角,但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阿瑟来讲,他的童年,他的母亲,他的爱情,他的决定。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当我读到阿瑟母亲的来信时,内心的触动不可谓不大:法国人的浪漫优雅是世代传承的,且这种优雅不止是女性,包括作者这样的男性在内,都深谙优雅的内涵。这个内涵既包括对孩子体验认识世界的鼓励和引领,也包括及时且恰当的放手让孩子自由顽强生长成为独立的个体。
阿瑟的母亲在离开阿瑟时所做的一切几乎可以当作幼儿教育的范本来参照。马克•李维从事过许多职业,但其中没有教育相关行业,与其最接近的就是父亲的角色。也只有当一个人真的面对孩子、发自内心的深爱着这个与自己的生命从此息息相关的小家伙时,才能无师自通的深谙教育的真谛,才能写下如此包含爱意和深情的文字。
从心理学上讲,无论母亲以多么委婉的方式离开年幼的孩子,无论她做好了多么万全的准备,母爱的缺失都会是孩子心中难以跨越的情感障碍。劳伦的出现其实是作为母亲的替代品,代替母亲完成她无法参与的阿瑟的成长历程,也完整了幼年时期阿瑟心中的母亲形象。
如本书中灵魂踏出身体的囚笼,在作者此后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他十分擅长以这种超然的视角看待人和事物的模式,《偷影子的人》中读懂他人心声的小男孩、《如果一切重来》中重回过去找到事情真相的调查记者,这种特别的设定既是这些作品区别于其他故事的独特之处,更是吸引读者的深层原因。我们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处于成长这个大迷局时,有时真的只有跳脱出身体、自我、甚至时间和空间的限定,才能看到你所想要的完整的生命轨迹。
也只有越明白的人才会越懂得每个当下的重要性,劳伦给阿瑟讲了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时间银行的故事,尽管彼时的劳伦抱着终会离开的决绝,尽管她最终醒来忘记了阿瑟,但是所有他们相处的时刻共同完成了阿瑟的成长。也许灵魂出窍不是真的,也许与灵魂对话不是真的,也许人鬼恋不是真的,但成长是确确实实的真的。
是时间塑造了我们,同样的,也是我们利用时间去成长自己改变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