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义

作者: 大龙10 | 来源:发表于2023-05-18 16:07 被阅读0次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译者:赵复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10
    ISBN:9787559605825


    一、二谛义

      大乘 F教空宗,即中道宗(F学中称三论宗)倡导真谛有两重,把F教的道理分作供普通人受用的“俗谛”(亦称“世谛”)和更高意义的佛法即“真谛”。

      由此更进一步,认为在二谛中还各分层次,因此,在俗谛中被认为是真谛的,从真谛看又被认为是俗谛。

    二、三个层次

      三论宗的大师吉藏(549—623年)阐述二谛论包括有三个层次的真谛:

    1、第一层次

    • 普通人看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
      为此,诸F 教导说,万物实际是“无”和“空”。
    • 在普通人的层次上,以万物为“有”,就是俗谛;
      以万物为“无”,就是真谛。

    2、第二层次

    • 以万物为“有”是偏颇之见;以万物为“无”,也是偏颇之见。
      这是因为它给人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无”或“非有”只是由于从存在中把“有”移去,其实,“有”即是“无”。
      举例来说,我们面前的一张桌子,要表明它不存在时,并不需要把桌子毁掉。事实上,它从来就不存在,因为在人实际拆毁桌子前,他所想拆毁的桌子在他心里已经不存在了。在这刹那间,桌子已不是原来那样子了,他只是“看似”原来那样子。
    • 在第二层次上看,说“万物皆有”和说“万物皆无”都是俗谛。
      只有当人认识到,“事物非有非无”,这才是真谛。

    3、第三层次

    • 但如果说,中道真谛意味着没有偏颇之见(即非有非无),这就意味着要区别“有”和“无”,而一切区别本身就是偏颇之见。
    • 在第三层次上,说事物非有非无,这乃是没有偏颇的看法,又只不过是俗谛;
      真谛是指:事物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中道既不是“偏颇”,又不是“不偏颇”。

      当一切都被否定,包括否定先前的否定时,人便会发现自己处于庄子哲学中的那种地位:一切都被忘记,包括“忘记一切”这一点也已忘记。这便是庄子所说的“坐忘”,也就是F 家所说的“涅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谛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aw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