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菩提树下
性空唯名论述要

性空唯名论述要

作者: 蕴流 | 来源:发表于2018-01-22 23:03 被阅读0次

(选自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

龙树菩萨之学纲,在二谛,在依俗谛得第一义,得第一义入涅盘。其言曰:「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所谓二谛者,即缘起之中观也。『阿含』以「我说缘起」为宗;『般若经』以「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为菩萨不共中道妙观」。缘起即一切法,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者。若假名相而辨说之,则缘起是「无自性」,自性无故空,是「唯名唯假」,唯假名则有。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宛然有,空有相成不相夺,即缘起之中道。故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也。缘起者,不离因缘而有,而非自成。「不从生」之自成,曰自性。即自性而论之,自成者必为「非新有」之常在,「不待他」之独存。自成(实),常在(常),独存(一),以理智而观于缘起之存在,了无毫厘许可得。以「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缘起法无此「自性」之为空,非说因缘假有亦无也。常人之于世间,莫不多少有见于「从生」「新作」「待他」;然自常识之所见,科哲以至神教之想象,又无不以世间之本质,为真实、自成者,或常在、独存者,闻佛说真实自性空,则瞿然而惊,误以为一切都无也。本此见以相责,故曰「若一切皆空,应无生无灭」等。不知真实之自成,论理即不得不为常在与独存;自成、常在、独存,则世间因果生灭等,不复可能!龙树菩萨因之转以相责曰:「若不许空者,彼一切不成」。反之,唯其无真实之自性,乃依因待缘而得成;如幻如化,唯名唯假,无毫厘许自性,而因果染净无不成。「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此即缘起中道观之特色,非世间学者所能解。缘起法,性空假名不相碍,而常人以无智所蒙,见闻觉知之所及,辄计以为真实自性有。此常识之真实,曰俗谛。一切法非无,而真实自性实不有。非有而执以为实有,藉缘起之正见以彻破之,观一切法自性空。此理智之真实,曰第一义谛。释尊以常识之真实,显理智之性空,引凡入圣,安立二谛之本也。有情情滞于实有,佛教乃盛谈乎性空。解性空,则见性空之假名,圆见缘起之中道,岂执空而拨有哉!

缘起法,空假无碍为中道,而要在明空,此所以『中论』以八不缘起为宗要也。常人以一切法为自性有,乖缘起则一切倒,论理则不成,修行则不得解脱,举此一切倒而空之、不之可也,八不特示其要耳!「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能说是因缘(缘起),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八不灭一切戏论,一一「不」灭一切戏论,其义极深玄,姑为作一途之解。缘起唯名,新新生灭宛然而非自性有。何者?自性成则「不从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不生则不灭,本自无生,今复何所灭?即自性而观于当念,则生灭不成。因力在则生命常在,因力尽则命根即断,缘起常断宛然唯假名,而自性不成。「若有自性者,非无故应常,若先有现无,是则应成断」。盖无自成之自性,则无「非新有」之常在。不常则不断,何实有可坏而使无?即自性而观于一生,则常(变)、断不成。前蕴灭而后蕴生,自作自受则一,前灭后生则异,缘起唯名而一异成。自性有则「若天人各异,则不应相续」;「若天即是人,则堕于常边」。无「不待他」之独存故不一;不一即不异,无独存之一,更何有敌对之别异耶?即自性而观于三世,则一、异不成。生死无所来而来入三界,涅盘无所至而去至寂灭。生死之来如幻化,涅盘之去如幻化,所谓「一切法如幻如化,涅盘亦如幻如化;若有一法过涅盘者,亦复如幻如化」。假名如幻则成,自性有则「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无去则无来。即自性而观于始终,则来去不成。戏论无边,正观缘起之八不,则自性空而分别灭,分别灭而戏论息矣?此八不之缘起中道,为三乘解脱所共由,而菩萨则不共。何者?于唯名之缘起流中,一切有情莫能正觉,昧无性假名而执以为自性之真实,曰无明。无明者,蒙昧之认识也。于五蕴和合之有情,妄执为实,曰我见;于五蕴执实,曰法见。所缘之我法不同,而执为自性之真实则一。此常识中朴素之「自成」「不变」「独存」感,即十二缘起支之无明,迷妄之本,生死之根,一切有情所同然者也。基此根本之无明,经学者之分别、生众多枝末之戏论:于我见,计小我之灵魂,大我之天帝;于法见,计一一法之实色(物)、实心,或一切法之唯色、唯心。即此无明之妄见(触),触境生情而离合悲欢失其正(受);妄情所系,生贪、瞋、邪见而发为纵我役物之行(爱、取);意导行而事业成(有);随善恶业而苦果生也。解脱之道,在反其道而行之。「业惑从分别,分别从戏论,戏论因空灭」。以空灭之者,破分别执而达于自性之本空;我无自性曰我空,法无自性曰法空,假名不同而性空则一。声闻直自我空入,我性空而法见不生。菩萨遍达一切法空,而反归于我空之门。达我、法空,则戏论息而生死永灭。龙树菩萨有见于缘起之空有无碍不落两边,尤有见于性空为中道之门,乃举缘起之八不以标宗,而以「瞿昙大圣主,怜悯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是故稽首礼」结之。

行菩萨道者,始自发心,终讫成佛,略为二道,五菩提。五菩提者:有情于生死中,从佛闻,弟子闻,经典闻,引生性空见,大悲心,确立圆成佛果之大愿,曰发心菩提。初发心者,或自信入,或自悲入,或自慧入,结归于三心圆具之大菩提愿。依斯大愿,动悲心而行六度、四摄行,集福智资粮,折伏粗烦恼垢,曰伏心菩提。以悲心悲事而大愿弥固,空解转深。空得悲而不舍有情,悲以空而不着戏论,方便成就,断烦恼,达一切毕竟空,入无生法忍,曰明心菩提。此三者,初发愿心,中成悲事,后证空寂,曰般若道。从凡入圣,以空慧为本也。(此下是圣人所行)即此明心菩提,正见法性即见佛,是真发菩提心者(前发菩提心是世俗发心)。得无生忍已,以大悲愿力为因,烦恼习为缘,得法性生身,以无所得为方便,随机应物,行六度、四摄之行。菩萨自利(脱生死)已具,此心此志,唯成熟有情与严净国土,无复他事。自生死中出,薄余习,到一切智中住,曰出到菩提。因圆果满,断余习而成佛,曰究竟菩提。此三者,初发心,次悲行,终圆证,曰方便道。从自脱以脱他,以即空之巧慧为本也。

于此二道五菩提而行菩萨道者,根性有利钝之异,此以创(注意!)发大心而分别之。或有信戒无基,福慧微劣而创发菩提心者,自空慧入,则厌离心切,堕声闻中;自悲心入,则败坏菩萨,成仁民爱物之行,堕凡夫中;自信门入,则神佛杂滥,堕外道中。如乘羊而为万里之行,鲜有不退失者。其有无量百千万亿中,若一若二住不退失者,初观无常等十五事而后入空,钝根也。或有曾集福智,善修信戒,心未纯净(卑怯自私,恋世之情犹深)而创发大心者,愿以正其志,悲以植其褔,智以涤其滞,不急不缓,成中道之行。直自性空门入,历二僧祇劫而后得无生法忍,(此中又有三品,此下品也)。此如乘马而行,久久而后至,中根也。或有无量生中积集无边福智,从不见佛闻法,而究穷事理类大慧,仁爱及物近大悲,求达至善若大愿。今生利根,悲熟,得善知识,创发菩提心,即直悟无生而趣佛道。于中复三品:或入无生忍,或得忍而即成严土,熟情之行,或得忍而直入究竟菩提。如乘神通(日月通,声闻通,佛通)而行,瞬息即至,利根也。论曰:「无常为空初门」;「空为无生初门」,「无生助佛道门」;随根性之利钝,而初入观门之不同如此。夫上根,百千万亿不得一,生而知之,不可以力求。其有不甘堕外道、凡夫、声闻中者,则中根犹可勉学而行之!行之道,从性空见,悲济行,菩提愿之相资不偏中求。

相关文章

  • 性空唯名论述要

    (选自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 龙树菩萨之学纲,在二谛,在依俗谛得第一义,得第一义入涅盘。其言曰:「诸佛以二谛,...

  • 07世界观升级|唯名论革命

    关键点 一.唯名论产生背景 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区别 三:唯名论的意义 一.唯名论产生背景 11世纪末,亚里士多德...

  • 唯名论

    唯名论的产生背景 随着经院哲学的建立和发展,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开始成为欧洲教派的核心思想,统治欧洲达到了三四百年。 ...

  • 了解慕课(14)-教学目标

    当然,教育目标的表述要具有科学性,在行为主义看来,教育目标的表述要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呈现,要符合以下的几个要求: ...

  • 《塔罗冥想》11/17 隐士

    从唯实论的角度来看,普遍性比个别性更真实、更具有客观价值,从唯名论的角度来看,个别性则必普遍性更真实、更具有客...

  • 人文课堂哲学课第7课

    标题:唯名论革命 一、唯名论的产生背景 (1)阿奎那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发展 上节课讲到阿奎纳的经院哲学重新让亚里士...

  • 2019-03-30

    司各脱 A 司各脱的个性学说 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ᨀ出“个性”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1)认为...

  • 唯名论、元语言唯名论、蕴相殊理论

    阅读笔记第177/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徐英瑾 第五章...

  • 西哲笔记24

    12—13世纪,唯名论已不盛行,与唯名论有联系的柏拉图哲学也几乎成了异端,正统派的权威是实在论者、新柏拉图主义...

  • 唯名论与唯实论

    关注共相,唯名论认为共相不真实,只是名称,唯实论认为共相独立实在。 种属共相。上帝实在性。信仰和理性的关系。 上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性空唯名论述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rc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