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礼”,顾名思义,是一种射箭的文化。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它的内涵之深和影响之广远不是我所能言尽。经过多次浏览阅读《礼记·射义》原文,我尝试着理解其中内涵,并打算从巩固国家、塑造个人两个层面来阐述我对射礼的看法。
首先,射礼是我国古代君王创造的一种最为高明的治国工具。
从宏观上来看,射礼通过对射箭者射箭时的体态动作是否合乎礼、射箭节奏是否符合音乐节拍以及命中数量的多少来考核诸侯百官,为诸侯、卿、大夫、士提供了一种在那个时代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公平竞争平台,只要谁射箭符合考核标准,那么谁就会受到君王的奖赏,反之则会受到惩罚。射箭看似是区区一件小事,然而却和诸侯官员的荣辱实力息息相关,所以他们便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练习射箭上,以求通过射箭竞赛获得赏赐,提升实力,而非舍近求远,舍易求难,通过发动战争和叛乱谋反来达成自己的目的。由此,君主也便实现了自己的部分目的,即制定射礼驾驭诸侯而非借助武力,通过赏赐笼络诸侯而非发动战争,不费一兵一卒,实现自己目的,实在是让我不由得佩服古代君王创制射礼的高明。
从具体实施角度来看,单纯意义上音乐和射箭也对巩固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射箭者根据自身的身份等级,搭配含有不同内涵的音乐,比如卿大夫搭配赞美卿大夫遵循法度的《采薪》,士搭配赞美士恪尽职守的《采繁》。在长期练习射箭的过程中,音乐的乐曲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射箭者的内心,而音乐的独特作用也让官员能够始终明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曾有丝毫的忘却和懈怠,以此便能实现国家大多数官员的尽职尽责,功成名就,也就自然而然的实现了国泰民安,进而维护君王的统治。与此同时,人们长期练习射箭,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了高超的射箭技术,而弓箭在那个残酷的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射礼无疑为国家提供了一批强大的弓箭手,锻造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军队,使得国家多了一个抵抗外族入侵的杀手锏,从而也能巩固国家的政权,维护君王的统治。
其次,射礼更是对当时民众品质德行的一种塑造与规范。
春秋时期,儒家对射礼进行了阐释,使得其成为了检验人们道德修养的准则,这些从《礼记·射义》孔子演习的一次射礼中便可看出。儒者通过对射礼的文饰,使其具有了仁和礼的思想,并成为了一种“郁郁乎文哉”的文化道德标尺。比如,在射箭比赛过程中,孔子认为射箭者唯有心平气和,身体端正,才能真正做到射箭动作合乎礼,又按照音乐的节拍发射,同时又正中靶心,而这样的人大概就是贤人了吧。日积月累,不断地练习射箭,也就逐步培养起人们心中的一份从容淡定,谦和庄重,从而塑造了华夏先民稳重泰然的气质和性格。另外,孔子主张射箭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也很明显的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念,即自我反省,完善自己的品质和德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春秋时期儒家以射礼之名,传播儒家思想,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从而实现了对民众品质内涵的塑造。
最后,练习射箭本身就是一种习武行为,固然是被儒家阐释过后的射礼也不例外,所以它必然也蕴含着一种勇武精神,爱国情怀。《礼记·射义》中言及“男子分内之事,天地四方之雄心大志也”,男孩出生,需射六箭,敬天敬地,威服四方,这不正体现出射礼对人气质精神的塑造吗?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曾经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和伟大的成吉思汗,以及《射雕英雄传》中那弯弓射大雕的郭靖郭大侠。射箭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生存的技术和征服世界的手段,其中饱含着蒙古骑兵的骁勇善战和豪情壮志,我认为这是一种最自然最纯粹的射箭状态。我国古代的射礼虽然经过儒家阐释,融入仁礼,但也从未丢弃最初的那份勇武,那份保家卫国,战死沙场的英雄之气,这或许也正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共通之处吧。所以,射礼塑造个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塑造人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在于塑造人的儒雅之风,或许当这两者全部具备的时候,射礼才真正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吧。
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国家征战不休,战争接连不断,射礼无疑是铸剑为犁,在保留田猎之射的同时,饰之以礼乐,文之以儒家思想,既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国家政权,减少了干戈流血,也在塑造华夏先民的儒雅气质和勇武精神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精神塌陷的当代,期待射礼,再度回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