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悅己简友广场读书
《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界定自我价值的费希特(24)

《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界定自我价值的费希特(24)

作者: 小河边的依依杨柳 | 来源:发表于2022-07-31 22:38 被阅读0次

康德之后的德国唯心论以费希特、谢林与黑格尔为代表,他们三人的思想犹如正反合的辩证,分别主张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与绝对唯心论。

这里所谓的“心”兼指是意识、观念与精神,意识指思想的作用,观念指思想的内容,精神指思想的主体。

费希特(1762~1814)幼时家境贫困,得到别人资助才有机会上学。

上大学时,他阅读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毕业后,他以家庭教师为业,应学生要求讲授康德的著作,深受启发,后来专程去向康德请教。

1792年,他出版了《一切启示的批判》,声名鹊起,1794年,由于康德的大力推荐,他获聘为耶拿大学教授。

1810年柏林大学成立,他出任哲学学院院长,后升任为校长,1814年辞世。

费希特的代表作有《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伦理学体系》、《对德意志民族的讲演》等。

费希特认为,哲学的任务是阐明一切人类经验的基础,而人的自由与道德活动具有最优先的意义。

哲学的源头在于“自我”,还是使一切对象化作用成为可能的条件,也是意识统一的条件。

这是纯粹的或先验的自我,人类对纯粹自我,享有“知性直观”。

康德只说人有感性直观,而费希特认为唯有通过直观,我才知道是我在进行活动。生命的根基在于此,没有直观即是死亡。

知性直观无法由概念来证明,任何对象化行动皆为纯粹自我为其预设。纯粹自我并非某个正在活动的东西,它本身即是一项活动或作为。

费希特的基本哲学原理包括:

一、纯粹自我是自己安置自己的。

二、非我与自我完全对立,所谓非我是指一般客体,而对立乃有自我所为。若无这种对立,意识无从产生。

三、我在自我里安置一个可分离的非我,作为一个可分离的自我之相对立者,为了自我意识,他者存在是必要的。

纯粹自我本身即是“活动”,它在本质上是无限的奋斗。奋斗蕴含了克服,因此需要克服目前的困难。

所以,自我必须安置非我。换言之,对于自我所欲达成的道德的自我实现,自然界是一项必要的媒介和工具,是为活动而存在的场所。

人的本性即是他的“道德或伦理本性”,人内在有一种冲动,这种冲动之所以进行某些行动,只是为了要做而做,与外在目的和目标无关。

“当你想你自己是自由的,你就不得不想你的自由是服从于某种规则的;当你想这种规则时,你就不得不想你自己是自由的。”这两者是完全的综合。

费希特强调自我,以自我构建一切价值,所以被称为主观唯心论,他于拿破仑占领普鲁士期间,发表了14篇《对德意志民族的讲演》。

以通俗的方式发挥他的自我哲学,由此振奋了民心,印证了哲学对社会与人心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界定自我价值的费希特(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dl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