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静心打卡D7/R67(每轮7天·第67轮第7天/总第467天),动态静心打卡,欢庆新一轮打卡完成✅,暨简书码文打卡D1127天。➡️
今年我们继续一起【读书】,来自约翰·贝曼博士的《萨提亚家庭治疗问答实录》。其中约翰·贝曼博士关于【自己】与【小我】的阐述,颇有启发。一起来看:
学员:我担心,当我们欣赏自己,感觉自己很好时,就会变得自大、自负、自我膨胀、自以为是。
贝曼:让我们来做下区分,看看大家能否明白这两个词的差别。这两个词一个叫自己(self),这个“自己”是萨提亚语言里的自己;另外一个叫小我(ego)。
我想要补充的是,有一些学派会把自己这个词当作小我,所以这里需要有一点点区分。你刚刚问的问题,是想要区分两个词。
学员:小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我刚才说的,会自我膨胀、自以为是,不管别人。因为我们都会去欣赏自己,可能会不断地膨胀。要保持自己的平衡,是不是要去自我觉察?
贝曼:【自己】有共性的能量,跟所有人都是联结的。【小我】只是关于我,与自己是没有联结的。
如果说你去欣赏的是萨提亚的那个“自己”,你只是在欣赏你的生命能量。欣赏自己的生命能量、本质、核心,想要傲慢是很难的。
因为那个本质、核心是不存在傲慢的,是关于爱的。如果你活在爱中,其实你很难傲慢。
如果你活在头脑层面,因欣赏自己而变得傲慢,那么这说明你活在“小我”里。但是如果你活在自己积极、正向的生命能量里,你只会谦卑,傲慢是很难的。
当你谦卑的时候,你怎么会傲慢呢?当你是爱自己,同时关爱他人的时候,怎么还会傲慢呢?
自我欣赏和傲慢其实是两个概念,要把它们区分开来。
【雕塑】是将内心的体验或历程外化。运用雕塑的目的是带出内在的体验与觉察。我就是在角色扮演者和个体之间建立这样一种联系。
我就水沐,从萨提亚家庭雕塑出发,我们会发现,雕塑只是媒介,是我们内在空间投影在现实世界的成【相】而已,一如我们的言语、着装、创作类作品,都是我们潜意识【表意识化】的过程。
内在世界,我们拥有什么,外在空间,我们就会投影出什么。
有的人表现出完美不能输的华彩人设,其实可能已失去了与内在的联结,于是,你会在他们的好强与证明之下,那些幻彩幻影后面,发现其自我价值感的匮乏,需要不断自我证明的无察觉和无奈。
还有的人,拼命向前冲的过程,充斥着对他人期待未遂后的愤懑、压抑和指责,你于是知道,那是TA对于现实、对于过去创伤情境的某个角色,或是内在更底层对于自己不接纳的向外投射。
还有的人,似乎一直在印证什么是『信不足者多言』,每日只能碎碎念所谓真实却只能表达为负能量的话语,始终无法去向资源与目标,无论是对自己,还是环境,你也会知道,TA可能还有很长的路去信任,去转念,才能以成年人的身份认养自己的内在小孩,才可能更喜悦更有力地支持自己与他人。
『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所谓的【自己】,在此刻只是联结的媒介和管道,远超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我】的存在。
因此我们说Ta与【自己】的失去了联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