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赤
图/木赤小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种人存在。学习成绩每次都会排在全校前几,总是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总也不会淘气,也不会贪玩,学习的时候连饭都不吃,还很听话......这种人就叫做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种人只是家长幻想出来用来让自己的努力的一种借口,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不会像苦行僧一样日复一日得学习和工作,至少我做不到。但大家试曾想过如果真有这么一种人在你身边你又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呢?
在小学的时候,我被送去亲戚家生活了一段时间。
小学的记忆到现在也只是零星记得一些。记得那时候家里并不宽裕,爸妈每天忙里忙外,为了改变这种困境,每天早上天一亮就早早的走了,走的晚的那个用开水热上一锅粥,配上一点咸菜就成了我每天的早餐,吃过饭再负责送我上校车,之后也会匆忙的赶去上班。放学回家,大多数时候也都是校车送到小区门口,然后我一路小跑的回到家放下书包找一些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说起来那时候的我也并没有感到多么寂寞,反而比现在还要开心。玩到天黑,也都纷纷回家,回到家也许爸妈也已经回来,也许还是空无一人,但无论怎样都不会感到多么忧伤或是难过,也许也是年龄的关系吧,小时候的自己并不会在意这些。
再后来,生活就变了。简单来说,我妈妈的妈妈的妹妹也就是我姥姥的妹妹也就是我姨姥还有她的儿子因为某些事要来这里生活一段时间,也就是从那开始我便被强迫的送去她那里生活。刚开始的我真的很拒绝,觉得在那里没有丁点家的味道,没有放学之后自由的时光,没有自己的屋子,也没有自己的玩伴,所以我并不太情愿想去,可小时候更多的决策还是被爸妈所支配的,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之下我还是被送到了那里。其实,在爸妈眼中,我去了那里会有很多好处,首先一点就是离学校很近,其次还不会耽误他们的工作等等,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她有一个很优秀的儿子,也因如此,爸妈更希望借这个机会让我可以像他一样。
说到我姨姥的儿子,也就是我小舅,有太多太多的光环笼罩着这个人。学习好,参加省级奥数获奖,连跳两级,被北大录取依旧选择复读,上学没花一分钱等等。反正在我小时候,听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甚至都有了一些传奇色彩,他也顺理成章的成了我们那一辈的榜样,不光这样,直到现在也会偶尔听到几件关于他的故事。但随着年龄的慢慢变大我也渐渐知道即便他再优秀,即使我再努力,我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他,因为:我们啊,永远复制不了他人的经历。
小学一半的时间在家,另一半的时间在另一个家,其实说实话,我姨姥对我还真的没的说,做饭好吃,每天晚上都会陪我聊聊天,周六周日也会带我去市场买菜或是逛逛超市。我也逐渐的习惯了那里的生活,而关于小舅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晚自习都会回来的很晚,小时候每天都睡得比较早,但也很轻,轻微的开门声就可以吵醒我,几多次都在深夜里才看得见他,也只能从只言片语中觉得他的生活也是那么的辛苦。其实上帝给予我们每个人的才华都很有限,但我们却可以用所给予的做到更好,所谓人才并不只是青春焕发的躯体,聪慧机智的头脑,还包括吃苦耐劳的能力和不怕重来的勇气。
再后来,我也会努力的跟上他的脚步,但每天能见到的时候也只有晚上,他就读于全市最好的高中,也是我梦寐以求的高中,所以那时的我也希望可以通过模仿他生活上的滴滴点点去真正的变的和他一样,这样思考问题的我很简单也很单纯。
图/木赤有时,我们一味地做出改变,改变自己的习惯,学习方式,思考模式,甚至吃饭的时间,可到了最后我们留下的却只有反感和不适。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少数的人取得成功,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人失败和平庸,成功的人无一不是通过不停的创新跟上时代的进步和潮流,却没听过谁会去模仿成功者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其实就是这样,长久以来我们所追寻成功的答案并不在他人手里,而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认知,自己的发掘,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前进,而不是去模仿,我们永远也复制不了他人的经历,所以在同一条路上走的人总会分出先后。
在后来,我也算是成功的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也算是给了自己一个交代。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应该可以做的更好。我也渐渐明白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清楚的认识自己,我是谁,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优缺点,我适合做什么,我喜欢或者不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没办法永远跟在一个人身后,想要做得更好就要开辟新的方向,新的道路,和新的自己。
就像文章开头一样,我们复制不了他人的经历,甚至会排斥他人的一些习惯,但我们却可以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在人生的路上总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烦恼,有时会疲倦,会难过,也会想着:“就这样吧”,但过来的人就会告诉我们如何渡过这些困境。这一点才是我们需要的,也是我们想要的。
每个人都被上天赐予独一无二的魅力,成功的人只是将这份魅力运用的更好,再配上努力和机遇,才铸造了成功。我们永远无法复制别人的路,复制别人的一生,赝品终究敌不过时间的考验和洗礼,但既然你相信自己可以成功,那就请继续依照自己的信念走下去。
图/木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