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年尾都是商业银行最为苦逼的一段岁月,因为又到了银行业疯狂拉存款的日子,而2017年的冬天似乎比平时更冷一点,这是因为银行的存款急剧减少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过去半年,中国个人活期存款和流通中货币(现金)合计大幅减少3万多亿人民币,在短短半年跑了3.12万亿。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平均存款增速年化比率仅为2%,远低于2016年末7.8%的全年平均增速。从全行业来看,到今年下半年,银行业存款增速跌破10%以下。
让大家不得不承认的是银行业的寒冬真的来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钱到底去哪了?银行业的敌人究竟在哪里?
一、钱到底到哪去了?
众所周知,存款是银行业的命根子,从某种意义上简化来说,银行就是一种中介机构,银行存在的价值就是从民众的手中将资金收集起来,然后通过自身信用中介的职能将资金放贷出去,然后银行会支付民众存款一部分较为低廉的利息,然后收取贷款者较高的利息,这两者之间的资金差距就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存贷利差。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存款的大幅度减少不啻于一种灭顶之灾,相信今年的年底商业银行拉存款的任务将会比往年更加严重。
那么,钱到底去哪了呢?之前我们都反复在说,马云通过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开始疯狂争抢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但是从今年年中开始,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已经受到了市场规范的限制,三季度货币基金规模出现明显放缓,并没有出现资金大量流入情况,所以说此次的存款大量减少并不是来源于货币基金。
那问题到底出在了什么地方呢?问题出在了贷款上面,在人民币存款不断下降的时候,广义的人民币信贷却增速很高,在下半年各家商业银行信贷额度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量依然是居高不下。尤其是家庭债务占比的提升,从数据上来看,中国家庭债务占GDP比重已经从2013年初的30.7%上升到了2016年的44.4%,而随着今年人民币信贷增速的快速上升,今年的债务比例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债务似乎成为了钱去哪了的重要解释。
二、从存款到负债的银行全面颠覆
我们在前面解释了钱去哪了?在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争抢商业银行存款的时候,之前一个我们没有想到的东西也开始出现了,这就是大批量的互联网机构开始在贷款端大力发力了,这既有花呗、借呗、微粒贷、白条、金条这样的工具,也有最近一段时间在风口浪尖的现金贷、消费贷等产品,可以说银行业真正的危机应该是不远了。
著名英国学者杰姆斯·汉考克在其著作《消失的银行》里面,不止一次提到了互联网时代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商业银行虽然在过去的几百年中长期占据了世界金融的统治地位,但是从个人业务的角度来看,虽然银行的基本经营模式“零售银行”暂时没有改变,但是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和各类金融科技产品大行其道的时代,客户已经无法再忍受商业银行臃肿而又缓慢的金融服务,因此新兴崛起的互联网机构将会加速改变银行的经营生态和竞争模式,乃至于成为商业银行的掘墓人。
比尔盖茨常说:我们经常会高估未来2年的变化,而低估未来十年的变化。虽然在英国、美国的银行业中还没有出现像苹果颠覆诺基亚、数码相机颠覆柯达那样的彻底颠覆者,但是在中国这些颠覆者们已经来了,这就是以BATJ为代表的各个互联网公司们。互联网公司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是来源于商业银行几乎看不到的领域,从其体量上来说,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可能还赶不上商业银行的体量,然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优势是在某一个细分领域业绩远好于大多数商业银行。
他们针对商业银行的特殊部分,以不同的思维模式,更专注于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类似于BATJ旗下的各家互联网公司,他们的金融业务都没有按照银行固有的经营模式来运营,但是其服务的焦点、对经验的反思、详细的分工和操作模式为其超越银行提供了可能性。可以预计如果再这么不去改变的商业银行,将会面临这样的困局:银行会被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和更优惠价格的互联网公司所取代,然后其收入会缩减,接着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中商业银行会沦为一个普通的通道和工具,最后新兴科技例如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到来会进一步挑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货币,从而让商业银行彻底走向瓦解。
但是这种瓦解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这是因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虽然快速地改变了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但是在银行的经营中他们还没有完全改变我们的消费行为,然而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降低金融服务边际成本的大规模应用,银行的服务将会在金融科技的影响下进一步私人化,直到从存款、贷款、汇兑、支付、理财、资金管理等各种业务的肢解,乃至于被一个个替代。而其产生更加深远的因素不仅仅来自于技术,更来自于文化,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经历过电脑、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我们还是习惯于相信银行,90后、00后乃至于更年轻的人,由于其本身就在智能、网络等环境中长大,他们可能早就习惯了互联网工具,而不是信任商业银行的服务,只要他们真正成为时代主流的时候,银行的问题恐怕真的就不远了。
与此同时,银行一直有着一个巨大的文化桎梏,这就是商业银行对于风险几乎偏执的规避,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风险是完全不能容忍的东西,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的风险是可控的,在满足用户体验的同时略微放松一些风险管控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互联网公司和银行最大的差别,即使银行找到了互联网的人,用技术改造自己的系统和服务,如何规避银行那种近乎偏执的风险意识将会成为银行改变自身最大的障碍。
记得,雷军曾经在8月底发过一个对比图,对比2007年和2017年世界十大公司,大名鼎鼎的中国工商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都不见了,被Facebook、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所取代,这一家很能说明问题了,互联网时代,想要消灭银行的绝不止马云一个,银行如果再不改变,恐怕只有被改变的份了。
(本文版权所有,本号已和快版权、维权骑士签约,如需转载请和本号联系,盗版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