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
《道德经》第十四章,道纪

《道德经》第十四章,道纪

作者: 心_翼 | 来源:发表于2020-06-27 20:11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十四章:

(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2)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3)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一句翻译:看它看不见,就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就叫做希;捕捉它却捕捉不到,就叫做微。这三种方式都是没办法追问下去。因此把它们混合成一体的去看待。

它的上面不是很亮,下面不是很暗。它们相互缠绕让人无法名说,然后就回到了无形的初始状态中。就是所谓的没有形状的状态。而无形的存在这种样子,其实就是所谓的浑然一体状态他会给认识它的人一种恍惚的感觉。

面对它,看不到它的起点,跟随它看不到它的结尾。

用久远前的道,去映照现在的万物,你就能知道过去是如何开始的,这就是道的记载。

解析:(1)这句主要也就是对于夷,希和微的理解。原文用视对夷,搏对微,感觉有些别扭,应该是视对微,搏对夷才会合适一些。其实不然,当你对这几个字细看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文用的是对的。

夷:动词,本意是用绳索俘获的外邦人。但是前面却是视之不见,名曰夷。看不到它,就叫做抓住它。是不是很不通顺。那么按照它的本意来看,既然是动词,而且是被俘获,那么就是被动式的,因为这个夷,才导致了视之而不见。夷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就好像被俘获了一样,被关起来了。所以我们想要去看它才看不到。这是不是就通顺了?,而这也是指有一种东西它是存在的,只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它而已。

希:名词,古代专门为帝王权贵精工防止的惊险宽疏,轻软透气的细葛布。这就很清楚了,它就好像这帝王权贵的特别供应一样,其他人根本没有,所以你就是打听也不会有啥消息,因为知道他的人太少了。太稀罕了。这其实也就是说,有一种东西可能会听到,但是你却对它一无所知。

微:本意是长发老人拄着拐杖缓慢行走。而微的所有意思都是指向隐藏,暗处的倾向特征。这种特征的意思就是不明显,看不到,比如我们现在说的微小,微观,都是这类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形体特征。也就是说,看不到事物真正的面貌。这也就是你去捕捉它捕捉不到的真正原因。因为它不是我们通常所认识的事物。就像你无法抓住一个原子,电子一样。

剩下两个字,就是诘和一了。

诘:本意是动词,叩问神灵。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三种方式是无法叩问神灵的。意思也就是神灵对此也是无能为力的。翻译用无法追究而不用神灵也无能为力,是想要告诉读者这是有两重意思的,但是细想一下,神灵都无能为力,一般的思考还能行吗?

一:就表示混沌整体。就是说,叩问神灵都无能为力的这三种方式。其实就是混合而成的一个整体。这就是第二十五章的开头说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那么也可以看到,一其实也代表着道最直接的特征。而这里开始用数字进行指代了,用一指代了道的特征,然而这一的特征,却并非我们常识中的存在。

(2)这第二句就是对第一句所形成的一整个整体进行描述,而且描述得比较细致。这也和道德经第一章和第二十五章提到的玄和道也是有关系的。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形状的存在,抬头越往上看它越不是很亮。越往下看它越不是很暗。这个状态就好像是阳和阴相互缠绕往复转动,它们旋转着就会回归本源状态。这是不是和我们所看到的平面的太极图很相似?但是平面的太极图又不对,混合而成的东西,肯定是立体特征。而在这个立体特征当中,正因为是混合而成的,所以每一个上对应一个下,这个上和下没有具体的位置。而且上下缠绕往复转动,复归于无物,以此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而这样一个东西它能把你恍惚了。所以就叫它恍惚。

而既然它被叫做恍惚,那么说明这个恍惚也是重点。那么就来说说这个恍惚。

所谓恍惚解释就是指精神游离在外,不能集中,神志不清,思考能力下降。实际上精神游离在外,也就说明了精神不能集中,甚至不清醒。思考能力必然下降。那么反过来,如果精神集中,神志清醒,思考能力增强,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在聚焦视野,在思考,在看待具体的事物。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忽略整体特征,因为你无法同时聚焦空间两点位置。那么要观察宏观的特征,就需要有宏观的状态,观察宏观特征,就需要置身事外,而不能被事物牵绊,成为自己的盲点。比如你双眼往前看,往左看,往右看,上看,下看,你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目标,而这样你就会忽略其它方向的存在。当你把眼睛的视野扩至最大的时候,比如你把前面,左边右边都看到的时候,你就会有意收敛目光,去看到这些。但结果就是你会显得有些呆滞的感觉。不信,可以试试看。

所以,这里的恍惚,它是描述一种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映照在人的身上就如同恍惚状态一般。而这种状态,我们是不是也很熟悉,那就是巫的状态,巫婆在祈求上天或者与上天沟通的时候就会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当然,仅仅也只是这种状态而已,但是所谓混合为一,即便叩问神灵也是无能为力,这就说明,道的这种状态,并不是巫,神灵所能达到的。因为它是超越巫和神灵的一种存在状态,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状态。

这种状态,你看不到它的开头,也看不到它的结尾。很有一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样子。

到了这一章,就需要明白,道德经,包括我们的智慧的传统思想在说相互映照的两个空间的事物,而不是相互映照两个面的事物。如果树立不起来或者感受不到两个空间的存在特征,就无法对于传统思想文化的脉络的深入和把握。

而这是个绳,其实就是玄的原物,绳自身就代表着有,绳绳兮不可名其实就是说的无。玄其实也就代表组成绳的两根或者三根线的缠绕。两根可以叫做阴阳,而三根就叫做天地人。所谓太玄经就说到一分为三。这里只是提一下。

(4)这一句其实也就是在说道的作用力,无论在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中,道都不会变化,而且都会起到核心作用力。所以才让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成为事实,而现在的人有不是生存在过去,对过去也不会有所知晓,但是通过道的这种特征对于现在事物的作用力,就可以知晓过去的的人们是如何的。这也是道的一个奇妙的地方,它不会因为时空而有所阻碍和变化。因为它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让一切变得有迹可循。

道纪

相关文章

  • 《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纪

    华夏传习书院~每日传习~经典永流传~ 《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纪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

  • 道德经之系统思维

    #本文源自道德经第十四章的思考 道,就是规律。懂道,就是懂规律。 道德经善用比喻,如何形容道?对于道来说,用能见的...

  • 微妙玄通:学习《道德经》体会(16)

    文/若冰 (《道德经》第十五章 ) 《道德经》第十四章,老子为我们描述了“道”的样子,阐述了怎么“执古御今”。 我...

  • 《道德经》第十四章,道纪

    道德经第十四章: (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2)...

  • 道德经十四章——道纪

    这一章节,继续阐述道,道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本章也是全文的重点之一。 先贴下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整理时间:2019-04-23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

  •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整理时间:2019-04-23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

  •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整理时间:2019-04-2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

  •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整理时间:2019-04-23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

  •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笨笨明愚解《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德经》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四章,道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iv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