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看了三遍,竟然还仅限于“它很有名”的概念。我该不是老年痴呆了吧!
摄人心魂
还好有豆瓣,翻了一下记录:第一次看是2012年,因为天津台的一个职场节目《非你莫属》。那一期,极尽夸张,张绍刚的咄咄逼人,海归男的现场“晕倒”,都始于一个对《四百击》的提问。让我对这个电影印象深刻。
节目的背景是这样的:主持人张绍刚向一个法国归来的留学生提问,该学生自称在法国留学十年,期间拿到了旅游管理、社会学、影视导演三个文凭。
张:“给我们介绍一下法国一个很著名的电影叫《四百下,》有的就翻译成叫《四百击》”
留学生:“嗯 我没有过”
后来张就以非常鄙夷的态度说,“啊,你连这个都没有看过,你该不是造假的学历吧”
然后主持人和现场嘉宾都balabala地说了不少攻击打压该留学生的话(事后证明,现场嘉宾也犯了很多低级错误)。
如此高压之下,后来那个留学生,当场晕倒。而张没有忘了摆出一个正义化身的pose,一手拎着留学生的领子,另一手拿着提词卡,轻描淡写地说:“你是在表演吗?”
属于张绍刚的表演
话题扯远了,但就是在此背景下,我赶紧看了这个片儿。似乎觉得如此重要的片儿,如果没看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学过法语。
但可能因为带着对主持人的极端厌恶情绪,所以觉得这片儿被他如此吹捧,也不过这样罢了。
根本没看懂,打了三星,只字未留。
第二次看是2018年,好像看懂了些什么。豆瓣评论写的是;青春是一场华丽丽的奔跑,。。。。
然后,继续没留下印象。
第三次,是前二天吃饭的时候,想找一部高分电影。于是看到了评分8.8的这部黑白电影。第一反应还是,“挺有名的”,看看吧。
看到一半的时候,脑袋里忽然冒出很多问题:
四百击是什么意思?
这个电影为什么这么有名?
它是得奖了吗?
除了获奖之外,它好在哪里?
我之前看过它吗?对它还有什么印象吗?为什么记不住它?
然后,带着一脑袋的问号,把电影暂停。去网上搜索,解决关于这部电影的各种疑问。
此时才发现,电影世界被我推开了一条缝。
四百击,来自法国的一句谚语,enfant qui a 400 coup,意思是,一个孩子必须得被敲打400次,才能成材。有些类似于中国的“木不雕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之类的意思。,看标题,这大概是讲一个问题儿童,讲家庭教育的片子。
电影拍摄年代是在1955年,那时候的家庭教育大概也比较暴力,影片里动不动就给孩子一个巴掌,在学校,当着众多的同学和老师。
它为什么这么有名?
它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曾获: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第12届戛纳电影节 金棕榈奖(提名) ;第12届戛纳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电影的导演是特吕费,且本片是特吕费向他的导师(亦友)的巴赞致敬的片儿,它开启了生活流,长镜头,写实主义等。。。
知道了背景,开始跟着影评师们,了解影片中的拍摄技巧。
处理安托尼和母亲的镜头,父亲的镜头,表示了他和父母间的关系;
在少管所时,当母亲说到不想带他回去,一个对母亲美丽却冷漠眼睛的一个大大的特写;
当安托尼流浪在街头时,他去偷了一瓶牛奶,而后躲在幽暗的夜里,大口大口地喝着冰冷的牛奶,就像随时可以看到的流浪猫。
还有影片最经典的一幕,当安托尼跑出少管所的时候,那个奔跑的长镜头。而后 ,安托尼跑向大海,没有加速,步频步伐始终保持一致,没有惊喜的大呼小叫。
可是当他跑进海水里,被浪潮打湿了鞋子,他,转头回来,留给屏幕一个大写的迷茫。
心如明镜之后,我再次按下电影的播放键。一遍遍地去追逐经典片段与细节。
事后反思:
为什么我会对它没有印象
1、它是所谓生活流的拍摄手法,也就是说,虽然有故事主线,但情节不甚明显。拍摄的是少年的日常生活,上学,回家,睡觉,逃学,流浪等。本就不太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之前的观影,没有带着问题去看,不知所以然。就像走在大街上,看人来人往,当然不会有什么印象。
我的感悟
1、看比较经典的高分电影,其实和看书一样。看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大致背景:影片的创作年代,导演(导演)的背景,就好比看书先看封面扉页目录。
2、带着问题去看阅读/观影,看书的方法也是通用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它是经典,创作者想表达什么?
3、记录和梳理自己的想法。特别经典的片段可以再次回顾,以加深理解。当然,有能力做成视频剪辑可能会更好。
4、做完以上三步,如果还有兴趣,可以进行一些主题拓展,比如有没有和它主题类似的电影?有没有和它拍摄手法类似的?这个流派的其它电影是什么样的?这个导游的其它电影是什么类型的?
这样,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观影,会让你在娱乐的同时,拥有意想不到的另外一种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