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为什么不想去上班?】
一、有效工作与无效劳动。
所有作品都应该是自豪与满足的源泉,无论处于哪个阶层,每个人都应享有这种权力。
很多成功人士毫不吝啬祝贺与表扬的话语以此鼓励积极乐观的员工,因为这些员工为了神圣的工作非常勤奋并放弃所有娱乐与假期。
一切劳动本身都是有益的,这已经成为了现代道德信条,并为那些依靠别人的劳动而生活的人提供了便利。
然而,对于那些被依靠的人,建议他们不要相信表象,而要更加深刻地洞察此事。
首先,我们应该接受的现实是,人类只有两种选择:劳动或死亡。
大自然不会无偿为我们提供生计,我们必须通过某种程度的劳动得以生存。
其次,我们应该领会。如果大自然对我们这种被迫的劳动没有补偿,她一定会悉心地在其他方面把这种延续个人与种族生命的劳动变得不仅恒久,甚至充满快乐。
你也许确信大自然就是这样做的,当人们身体健全,在特定情况下会对工作乐此不疲,这也是人的本质。
然而,我们也必须以虚伪的口吻赞扬一切劳动,无论它是什么。
有一些劳动绝非赐福,而是诅咒。
这里有两种工作:一种有益,一种徒劳,一种算得上是赐福,减轻生活的烦恼,一种仅仅是诅咒,加重生活的负担。
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答案是:一种充满希望;另一种令人绝望。
我们应该果断地选择第一种工作,拒绝第二种工作。
二、工作的意义。
呈现在工作中、使工作变得有意义的希望的本质是什么?
这种希望由三部分组成:希望休息,希望生产,希望工作本身的快乐。
希望这些都可以得到充分地、高质量地满足;
得到应得的保质保量的休息;
生产出那些除傻瓜和禁欲主义者以外的人都值得拥有的产品;
在工作中充分地体验到那种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快乐;
这些都不只是单纯的习惯,如果失去它,我们会像一个烦躁的人失去他正在摆弄的物件一样感到烦躁不安。
把希望休息列在首位是因为这是我们最简单、最正常的希望。
无论在一些工作中会有什么快乐,但在所有的工作中都一定会有某种痛苦,它们像野兽般挑起我们麻木的神经让我们开始行动,可怕地变动我们完全适应的工作。
这种非人的折磨要以动物般的休息来补偿。
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必须坚信我们有不必工作的时候,而且当休息到来时,我们还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充分享受它,休息时间必须长于恢复我们在工作中耗费的精力的时间。
此外,还要像动物般休息,也就是说不能被忧虑打扰,否则我们就不能真正享受休息。
如果我们能得到如此充足和满意的休息,我们情况也不比野兽差。
至于对生产的希望,这是大自然迫使我们为之而工作。
这种希望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确实生产出了一些重要物品,而不是一些无用的东西,或者至少不是那些我们想要或者我们可以使用的无用的东西。
如果我们看清这一点并运用自己的意志,到目前为止,我们要比机器强大。
希望从工作本身得到快乐。对所有的生物而言,在发挥他们的能量时都会有一种快感,就连野兽也会对他们柔软、敏捷及强壮的体魄感到欣喜。
而一个正在工作的人在同时运用其思想、灵魂以及身体的能量,生产他认为是因他的意愿而生产的、将存在于世的某个物品。
他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辅佐他的工作。
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思想,所有前辈的思想也同时指导他的工作。
作为人类的一员,他在进行创造。
工作是人类的特性,如果我们工作,那么我们就是人类,我们的生活因此将是愉快而重要的。
因此,有价值的工作让我们在休息中享受希望的快乐,在使用工作的产品时充满快乐,在每天的创造技能中体验快乐。
除了这种工作,其他的都是无价值的,那是奴役般的苦工,仅仅为了生存而辛劳;而我们生存就是去做苦工。
因此可以说,既然我们拥有一双天平般的双手可以权衡世人所做的工作,那就让我们使用它们吧。
几千年的摸爬滚打之后,诸多对希望的承诺被推迟,在对人类文明进步以及取得自由的无限狂喜中,让我们来判断我们所做工作的价值。
三、“职业倦怠”的来龙去脉。
说到上班就头大, 好不容易到公司,看谁谁不顺眼;
任务堆过了额头,明知道必须要做,实在不想碰;
经常闪念,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谁都比我强,但是还得干啊……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你可能有点儿“职业倦怠”。
不过别紧张,倦怠是21世纪的职场感冒。
它就像大姨妈似的,不分男女 ——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
这病能有多普遍呢?
美国心理学会的数据是:53%的人认为工作让他们极度疲累。
《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七成的中国职场人轻微倦怠,13%的人重度职业倦怠。
也就是说,明天你上班挤进那种能坐10个人的电梯,这里就有7个人觉得工作有点烦,1个觉得自己要死了。
1、什么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人面对过度工作时产生的身体情绪的极度疲劳。
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情感、精神与体能上的入不敷出感。
你有能力做事,却没动力去做。
《马氏工作倦怠量表》,从三个维度表达这种倦怠:
① 心好累。
又称为“情绪衰竭”,感觉自己情绪和资源都被消耗完了。不想干活、不想担事、什么都觉得没意思。尤其对于要重新上班感到恐惧。
② 不把自己当人。
又称为“去人格化”,对组织和同事都很不满,对客户、同事的痛苦非常冷淡。
他们不把自己当人,当然也不把人当人,偶尔良知一闪还倍内疚,但是忍一忍又重新木头人了。
③ 我不行。
又称为“成就感低落”,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严重怀疑自己的价值。经常说的是“我不行,我没用”。
连起来说就是:心好累啊,不想干了,我不行,但是TMD还得干啊……
2、为什么会有“职业倦怠”?
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有两根蜡烛,一高一矮,同时点燃后,直立放在桌面上;再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盖住。你觉得谁先灭?
答案是:高的蜡烛先熄灭。
因为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热气体上升,占据了杯子的上半部空间;高的蜡烛的火苗会先被二氧化碳笼罩,因此更快熄灭。
这其实是一个很清晰的隐喻:
蜡烛高度代表能力;
火苗旺盛程度是工作状态;
空气是动力;
二氧化碳则是压力;
越优秀的人越容易倦怠。
为什么?
因为好的蜡烛需要大空间,他们烧得最起劲,而最快感受到二氧化碳。
当低水平的人还觉得空气十足的时候,高水平者已经觉得窒息、火苗再旺也会停止燃烧。
3、该怎么办呢?
① 调整燃烧速度。
你得意识到自己烧的太猛了。重新定义下工作的边界,尤其是调整下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最重要的压力源,完美主义最不完美的地方是:完美主义者设置了很多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达不到以后又自我怀疑,是多种心理疾病的源头。
调整一下工作进度、降低自己的完美主义,会很大程度降低自己职业倦怠。
② 降低二氧化碳,加入空气。
职场上,有三种“二氧化碳”重浓度型工作:
第一种是重复性的工作。
遇上重复性很强、不完成又不行的情况,的确很容易进入倦怠状态。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弹性工作时间、或者游戏化工作思维。
所谓“弹性工作时间”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工作时长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
所谓“游戏化思维”是指:用游戏设计方法和游戏元素来重新设计日常工作的思维方式,设计元素包括:角色、等级、任务、奖励等。
比如:在高速公路收费站收钱的小姐姐,每天要重复多少次“问好、收过路卡、收钱、找零、递收据、说再见一路平安”的动作……
这些收费员可以试试这样的游戏化工作思维:凡是用百元现金支付小额过路费的,在1秒内完成验钞、5秒内完成找零、达成10个就给自己升一级、升满十级就成为“收费超人”,奖励自己吃一个小零食、边看一集电视剧边工作等。
第二种是缺乏人际回应的工作。
工作里有很多“布置了一个任务不干不行,干了又不知道为什么”的工作,这时你可能需要主动要求上级反馈,多主动的撩拨一下工作对象以及同事。
第三种是缺乏控制感的工作。
什么叫缺控制感?
当工作要求高而且控制水平低,还缺乏时间和精力资源的时候,人最容易没有控制感。
这个时候,你可以主动细分目标,聚焦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放手不能控制的部分。
工作实在控制不了,至少做一个可以自控的人。
③ 换更大的杯子。
主动在工作上要求和创造更大的空间。
如果工作实在没法让你“吸氧”,转战兴趣、爱好、家庭、健康或读读书都是很好的方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倦怠也不是一天养成的。
避免掉入深度倦怠的最好方法,就是经常给自己做点儿自查。如果你发现自己越来越多的把工作带回家、睡一觉醒来还是觉得累、自制力下降,那么,你可能已经轻微倦怠,要提高注意力了。
“倦”,是疲倦、厌倦,是心理感受;“怠”,则是怠工,懈怠,是外界行为。
很多人刚感觉到“倦”,就自己主动“怠”起来。
这样其实会更加疲劳,形成恶性循环。
要用一种迎接职场大姨妈的心态正确面对。
不要像无知少女一样:
“我天,我怎么倦怠了!?”
要用一种看尽世间事的老司机心态:
“矮油~您又来啦,来来来,坐坐坐”。
然后,快速找到倦怠点;再试试三种防燃尽的招数,尽快的调整状态。
其实,每一次倦怠,就像跑步三公里的极限期一样,保持节奏、深度呼吸、放松心情。只要熬过去,你会觉得自己又能跑一大截。
职业倦怠,这种“精神和体力的入不敷出感”,是快速和焦虑社会的流行病。和时代特征相关,大范围流行,周期性出现,无法幸免,也没法根治。
但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和这个老朋友打交道。调节奏、缓压力、增加动力、创造新空间。
丁俊贵
2023年2月1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