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362660/f92903b3923669db.jpg)
【1】是白纸?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将来是一副身价千万名画还是一张一文不值的涂鸦,全靠咱们怎么描绘。如果你也这么认为,那你可要好好看看这本书《儿童大脑开窍手册》。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大脑开发的书,集合了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帮咱们了解怎么做,让孩子头脑发育一级棒!
【2】天生的?
有一句著名的育儿鸡汤,说“如果你的孩子是条鱼,就不要逼他去爬树。”听上去很有道理,实际上是典型的毒鸡汤。根据人类学的研究,全世界的人类,不管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都属于同一个亚种,什么是亚种?东北虎和华南虎就属于不同亚种,人与人的先天差距不会超过亚种,更别提鱼和猴子这样两个物种的差别。基因很重要,为咱们的大脑发育设定了基本框架,但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明显差别,大致都一样。
【3】从无到有?
可是既然基因差不多都一样,为什么好像有人聪明有人笨呢?因为成长环境不一样。咱们往往有个错误的常识,认为孩子的大脑刚出生时是一片空地,然后这里长出一片草,那里长出一片花,直到最后花繁叶茂。
【4】从多到少
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孩子的大脑发育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出生的时候脑神经细胞最多,那不是一片空地,而是一片茂盛的草地,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片草地被不断修剪,这个修剪的过程持续到青春期早期,特别是5岁之前,这里面的原理挺复杂,咱们只需要知道大脑的发育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多到少就行了。那么问题来了,谁修剪的?环境。什么样的草会被修剪掉呢?
【5】用进废退
用进废退。当某一个区域的脑神经不断受到外界环境刺激被激活,那么这部分就会保留下来,并且还会越来越发达,相反的情况,这个部分就会枯萎消亡。所以,咱们小时候都听过一句话:“脑子越用越灵”,是有道理的。基因决定了咱们每个人出生时的脑神经细胞数量和之后的发展规律都基本一样,但是环境这把剪刀把咱们修剪成了千姿百态。知道了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呢?
【6】比如学外语
比如这本书提出,孩子学外语,越早越好。咱们这一代学外语差不多都是从中学开始学的,那叫一个费劲,因为咱们的大脑已经基本修剪完毕了。脑神经研究发现,不同的语言对应大脑里的脑区不一样,越早刺激相应的脑区,这部分就被得以保留和发展,孩子学外语就越容易,学得越好,而等到长大后再学,也就吃力多了。当然我得提醒下,这里说的学外语是指通过外语的信息形成孩子大脑和环境的互动,而不是背单词和学语法。
【7】比如抚摸
再比如这本书提出,抚摸会促进婴儿大脑的发育,原理还是一样,身体不同部位的触觉信息会刺激大脑中不同的脑区,让这部分活跃和发达,研究表明没有得到足够抚摸的孩子会发育迟缓。同样的道理,小婴儿喜欢吃手,喜欢见什么啃什么,咱们往往会觉得不卫生,不让她吃,但是这恰恰剥夺了她通过和外界互动,刺激大脑相应区域的机会。
【8】比如写作文
再比如,孩子上学后作文写不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幼年时期,大脑没有接受到足够的听说读写的刺激,相应的脑区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和发展。我认识一位语文老师,她分享过一句话:“语文不用补课,只要有一个爱阅读、会说话的大人,能用热情陪伴孩子并倾听孩子的表达,孩子说,他来听,听哦以后给出想法和建议,引导孩子继续说……如此往复,语文自然习得。”说的真好,一语道出了儿童大脑开窍的真谛。
【9】静待花开
这样的案例在书中还有很多,儿童大脑的发育,基因设定程序,环境输入变量。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种子发芽、生根、开花自有它的规律,这是千百万年进化的规律,深深刻在咱们的基因里。老话说,孩子都能长大,但长成什么样,则需要环境的配合。咱们以往认为教育的客体是孩子,拼命死磕孩子,但咱们使劲儿的对象,应该是环境,在恰当的时间,准备恰当的环境,阳光、土壤、浇水、施肥,然后静待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