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读完了一本书,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在读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其实这本书与李玫瑾的《心理抚养》在内容以及内容背后所依据的心理规律与逻辑上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是一致的。
比如他们都从那些误入歧途犯下罪行的人的成长经历中发现了这些人幼年时的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对其后续人生轨迹的重大影响。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两本书都十分强调要格外重视对孩子幼年时期的抚养与教育。
只不过《自卑与超越》更侧重分析误入歧途的孩子他们种种难以被人理解和接受的错误行为甚至极端行为背后恰恰反映了这些孩子内心的怯懦,幼年所受的合作训练的缺失,并由此提出了从更宏观的方面帮助他们的一些措施,比如学校教育与社会扶持方面的努力,以及心理学家对孩子教育的参与等等,力图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增强每个社会人的合作能力,进而实现对自卑的超越。一个能够用真正的勇气战胜内心的自卑,从而有足够的能力与身边的人进行良好合作的人,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超越自卑、超越自己的人,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接纳和欢迎的人。
而《心理抚养》这本书的重点则侧重于“抚养”二字,也就是说,作者通过一些反面的案例以及相关的理论的结合,向我们证实了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抚养,尤其是孩子幼年时期的抚养教育,对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此,这本书的重点也就放在了如何做以及怎样做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抚养上。
虽然两本书所强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不同,但是两本书所依托的核心观点其实是极其相似的。它们都说明了在孩子幼年时期,也就是零到六岁这段时期,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对孩子心理方面的抚养,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老话也说“三岁看小,五岁看老”,这两本书可以说为这种说法进一步提供了现代心理学方面的佐证。
那么什么样的人来阅读这两本书会受益最大呢?
个人认为有两大群体。
第一就是所有的家长,尤其是母亲。从这两本书尤其是《心理抚养》一书中可以看到母亲在孩子幼年时对孩子的照料、陪伴与教育,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对于母亲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以及丈夫意识到妻子对家庭发展的贡献都有莫大的意义。
第二就是教育工作者。就像《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所讲的,问题孩子的父母往往其本身就是缺乏合作意识与能力的人,那么这时对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就要着落在学校教育,具体来说就是教育工作者身上。我的理解是,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教养的第一阵线,那么老师就是紧接着家庭教育之后的第二防线。经过这两道阵线的协作努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孩子正确地解读这个世界,并且有勇气面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概率,那么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才能越来越好。
对于我而言,通过阅读这两本书,除了收获到以上内容之外,最大的感触就是教育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避免失败,即通过良好的抚养、教育,首先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能够与身边乃至社会良好合作的人,这些做好了,才是教育成功的根基与大前提。而这个抚养、教育责任绝大部分都要着落在父母特别是孩子的母亲身上,尤其是孩子的幼年时期,也就是0-6岁期间。
这其中的关节两本书中都有比较详尽的介绍,愿有缘人都能够遇到这两本好书,都能够好好阅读这两本好书,并且都能够从中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