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桂花的认识源于书本,起于古诗,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让我看到桂花的的清幽飘逸,犹如月宫仙子下凡尘;杜甫的“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让我看到了桂花叶密花繁,犹如擎天绿伞遮天避月;屈原在《九歌》中吟道:“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我没有喝过桂花酿制的美酒,却能感受到它的甘甜,如润在喉,没有见过桂花镶制的旗帜,却能感受到它的华美,如锦似绸。桂花究竟是一中怎样的存在,我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的想象它的容颜。
去年的中秋假期,我带着儿子欣赏了涡河两岸的绿植,寻找桂花的踪迹,希望一睹她的芳容,嗅得它的芬芳,却失望而归。难道“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早晨,我骑着电动车从未来路转向支农路,就在转弯的一瞬间我仿佛冲破了武侠小说里的结界,来到了一个香氛世界,那么浓郁,那么炽烈,我环顾四周,花带中丝绒般的紫色木槿开的正艳,但它花艳味淡。再环顾,在一家洗车店门口有一株拳头般粗细的树,被高大的梧桐遮蔽着。灰褐色的书皮,长椭圆形的肥厚叶片密密层层,淡黄色的小碎花玉米粒般大小掩映其中。我似乎感觉到它像释放电磁波一样向外释放着一波又一波的香味。我惊异于它小小的身躯竟有如此强大的能量。香味弥漫四周,沁人心,入人鼻,溢人口。难道这就是桂花?我随机下车用手机拍照识图:
“桂花是中国著名十大花卉之一,是欣赏与使用皆可的优秀种植花卉,堪称一绝。尤其是中秋佳节,把酒赏桂,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想不到我心心念的桂花原来就在我上下班途中的一隅。只不过我平时开车一闪而过,从未注意过罢了。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想到了李清照的这首《鹧鸪天》。原来李清照深懂桂花,是走进桂花内心世界的第一人。你看那淡黄的色彩,轻柔的体态,你嗅那清远的香气,无需浅碧深红绚烂的色彩,便是第一流的花,梅花看了会妒忌,菊花见了应害羞,即便它开在栏杆旁边,也是中秋开放的花中之魁。
一阵微风吹过,空气中味更甜,香更浓。轻盈的花瓣随风起舞,落地为泥。这时一位穿着桔色马甲的阿姨赶过来,一边啧啧的赞叹,一边深深的惋惜,又一边拿起大扫帚清扫着地上的花瓣、叶片、枯枝。中秋节了,她没有放假么?她的子女是否陪在她的身边呢?阿姨弓着腰用撮斗细致地把扫成堆的碎屑撮起来。桂花还在飘落,落在她的背上,桔色的马甲似乎也缀满了花瓣,也在散发着清幽的香味了。
我突然收到闺女学校的通知:“今天课外活动,上午十点离校,下午一点半返校,老师会组织孩子们吃月饼,看中秋晚会。”我想老师们一定也会让孩子们赏月亮。要不然孩子们内心的中秋情节怎么可以得到释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浓浓的中秋情结错过了今日恐怕又要搁置一年。本打算带孩子去姥姥家吃午饭的愿望泡汤了,不过她和老师、同学一起过一个别样的中秋,也一定热闹开怀。
老爸打电话说:“你们前几天才来过,今天过节在家好好带孩子,我和小区里的几个老哥,老弟商量好了,一块过中秋。他们的孩子在外地工作,中秋假期短,就不让他们回来了……”
听着父亲开心的讲述,我似乎看到了他们把酒言欢,家长里短的场面,老年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我怎能不感到欣慰呢?我叮嘱父亲可以小酌两杯,我们不去给他们”添乱”了。我又给远在杭州打工的妹妹发了视频,提醒她中秋已致,记得赏月吃月饼。
回到家,我索性坐下来把这篇搁置了几天的小文写完,静等晚上圆月初升,学着母亲的样子“愿月”——搬出小桌子,摆上月饼、苹果、石榴、大柿子……,给儿子讲一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再吟一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美兮,桂香月圆;乐兮,盛世中秋;壮兮,泱泱华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