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心情日记
沉没了,浮起来。|3月第3周复盘

沉没了,浮起来。|3月第3周复盘

作者: cf20ef8a82af | 来源:发表于2020-03-22 11:20 被阅读0次

    灰蒙的天,

    淘气的雨,

    窗外的叶,

    路上的人,

    何时才能灿烂。

    01 

    读完1本书,输出1篇读书笔记

    这周读的是卡罗琳·韦布的《七堂思维成长课》。

    作者围绕目标、效率、社交、决策、沟通、调节和精力七大主题,在书中给出了“如何打造高质量一天”的万千宝囊,可读性高,操作性强,每章后面的“思维课堂”更是方便我们这些爱(xiang)学(tou)习(lan)的人快速掌握该章节的核心内容。

    昨天也输出了一篇读书笔记,围绕如何提高计划的完成率展开,介绍了4条制定计划的技巧,分别是制定接近型目标、找到“关乎自身的为什么”、拆分目标,化整为零和制定“如果...那么...”计划,感兴趣的小伙伴可戳「如果你想实现你的目标,就进来吧!|《七堂思维成长课》阅读笔记」阅读。

    02 

    收集7张思维卡片

    本周收集主题为经济学和复杂科学模型,共收集7张,其中经济学6张,复杂科学1张。

    1. 机会成本

    过度自信是指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大量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容易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产生过度自信的原因有很多,如认为知识量的增加会带来信息认知的提升,导致知识幻觉;拥有某种控制权,就误认为自己能控制事情走向,产生控制幻觉;不断寻求支持自己观点证据,而忽略反对证据的证实偏见;以及受到生理上的情绪影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忽略潜在风险,从而过度自信,做出错误决策。

    过度自信有其优点和缺点。优点包括使人乐观开朗,拥有积极乐观心态;相信自己,激发潜能和创造力,实现“自我实现预言”;看待问题较全面,善于大方向,而不拘泥于小细节。缺点便是容易判断失误和准备不足。

    如要规避过度自信的影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科学、系统、跨学科的知识,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要时刻保持谦虚之心和逆向思考,遇到问题不只关注好的一面,还有思考坏的一面,才能看清问题全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最后,在决策前,问下自己“我掌握了足够信息了吗?”“我有没有过度自信?”

    2. 复利效应

    复利是一种利息计算方式,除了根据本金计算外,新得到的利息同样可以产生利息,俗称“利滚利”,由此而产生的财富增长,称作复利效应。利息计算的周期越短,随着年期越长,财富增长越快,复利效应越明显。

    复利的计算公式:F=P(1+i)^n,其中:F=未来收益,P=本金,i=利率,n=持有期限。

    复利效应的应用:对于财富管理,要让理财得到的财富敌得过通货膨胀力,即到期的财富能保持足够的购买力。

    对于学习,知识复利公式:F=P(1+i)^n,其中F代表知识未来值,P代表知识现在值,i是学科碰撞收益,n是碰撞次数(包括自己反思和与他人碰撞)。

    最佳学习路径是:学习五星知识+独立思考+联脑思辨+刻意练习+实践经验+反思总结。其中:

    一星知识:个人总结的知识经验;

    二星知识:企业内部积累的知识经验;

    三星知识:行业通用知识;

    四星知识:大区域范围内知识;

    五星知识:全球知识。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考验,如哲学、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重要模型。

    3. 幂次法则

    幂次法则,又称为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指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每个人的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面对无限变换的环境,无论是投资、工作还是生活都遵循幂次法则,即20%的关键事物带来80%的收益,因此我们要把精力专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即更多聚焦于那些“重要非紧急”的事情上

    如投资上,分散、多元化投资,少数的几样投资可能带来大部分的收益;工作上,设定优先级,要事第一,剔除无关紧要的事情;学习上,刚接触一门学科,相比一下子掌握全部知识点,先将时间花在20%的核心概念上,足以掌握该学习80%的知识(其他许多知识点都是在关键概念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并将更多时间用在更高频的问题,即重难点上。

    4. 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是指股票价格、房产价格等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气温、降水),无论高于或低于价值中枢(或均值)都会以很高的概率向价值中枢回归的趋势

    即上涨或下跌的趋势不会一直延续下去,最终都会回归均值附近,具备必然性,但上涨和下跌的速度和幅度不确定,具有很强的随机性。

    5. 网络效应

    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即出现了网络外部性,也就是“网络效应”。

    产品于消费者的价值随着使用该产品的用户数量增加而增加,如微信对我们的价值,若身边使用的人越多,对我们越方便,价值越高。

    网络具备系统性和内部信息流的交互性,其价值体现在网络节点间信息流的交互传递,而非单向传递。

    6. 长尾理论

    由于成本和效率原因,过去人们只关注重要的人或事,若用正态曲线描述,即只关注“头部”,而忽略曲线“尾部”,因为需要消耗更多精力和成本。

    但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降低,只要商品储存和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几乎只要有人买就会有人买。

    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市场的共同份额(即那条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尾”),可以与主流市场的份额相抗衡(头部商品)。

    7. 熵增定律

    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熵度量的是一个系统的内在混乱程度,熵越大,越混乱,反之则越有序。或者也可以称熵是系统中的无效能量,这部分能量不可逆,无法被再利用,且永远在增加。

    那么,熵增定律就是指这种熵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满足封闭系统,而且无外力维持,它就会趋于混乱和无序。

    以人为个体举例,自律会显得比懒散痛苦,放弃比坚持轻松,这些都是熵增的过程,即若无外力做功,你的个人系统趋向于变得无序和混乱。所以若想变得更好,更自律,就得逆着熵增做功,这一过程十分痛苦。

    既然熵增的前提条件是封闭系统和无外力做功,那要克服熵增,也有相应的两个途径——开放系统和主动做功。对于前者,新的环境(旅行),获得新的认知(阅读),结交新的人(社交)等都可以促进系统的开放;对于后者,主动降低系统的混乱,一个简单的方法便是让脑中永远只装3件(重要的)事,其他的事统一放到收集箱,但这三个位置永远留给最重要的事。

    03 

    锻炼打卡4次,完成目标

    这周进入腹部高级课程的打卡,并按时完成,一套动作下来,刺激很大,但有一点我不得不说,那就是“动作虽好,但顶不住啊”。

    有几个动作强调很大,单独完成还好,但连在一起,就有点...顶不了...太难了...

    Anyway,不能因为顶不住就不顶,休息过后又是一条好汉,加油!

    04 

    英语学习再次启程

    最近迷上了英音,不为别的,为的就是一个字“好听”。当然,英语学习还得看个人口味,每人看重的不一,适合的方法也各有所异。

    对于口语练习,我个人倾向于找到适合练习的材料和示例读音,然后不断听、跟读和复读(过程可能有点枯燥,但可以自己找点乐子),最终效果衡量的标准有二:流畅的和准确度

    这次找到的英式英语发音学习资料:诗歌「The Chaos」和每日英语听力APP的节目「BBC The English We Speak」。

    「The Chaos」是一首Gerard Nolst Trenité写的,由许多类似发音的单词汇聚而成的诗,但没有实际含义,只是Gerard Nolst Trenité为了吐槽英语平度的混乱和变态,不过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段很好的练习材料哈哈,就是要“变态“一些。

    「BBC The English We Speak」则更有实用价值,主持人每期会精选一个短语或词组,对此展开描述和讲解,还会给出例句。而且,主持人操的都是一口标准流利的英式发音,可供练习发音的同时,还可学习积累实用词组,一石二鸟,美滋滋。

    So,就这么启程了。这周也顺利完成「The Chaos」的学习,及泛听和跟读5篇「BBC The English We Speak」文章。

    下周继续加油!

    05 

    反思角落

    当你在一件事上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后,若你发现它不值得做或有更好的替代选项,这时往往不会轻易放弃或选择更好的选项,因为前期那些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精力等,会将你牢牢套住,“驱使”你做出非理性决策,这就是沉没成本的威力

    而这周,在整理阅读笔记时,自己就被“沉没”了。

    这周阅读的《七堂思维成长课》内容丰厚,干货极多,毫无意外,做了许多笔记。但就在整理笔记时,因为笔记实在太多,印象笔记都几度接近卡住,彩虹色的圈圈时不时出来转几下,吓得我狂按Ctrl+S。

    从开始到整理完成,前后断断续续,大约花费3个小时。在最后的1个小时中,不耐烦的情绪开始上门打扰,自己也在它们的“骚扰”下,成功释放“偷懒”的信号,想要放弃,不整理了。

    为了成功偷懒,我想出了两套方案:一是直接罢工;二是基于读书笔记框架,针对性整理部分内容。但因为后者已经在阅读前已经确立好了——每一课选择一个技巧,整合输出——只是整理笔记时没有想到(这也是自己的疏忽);而直接选择第一套方案又让我有点不甘,毕竟都已投入这么长时间了,要不干脆全部整理完吧。

    于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再花一个小时,将剩余笔记全部整理好了。最终尽管任务完成,但内心早已精疲力竭,那一点点的胜利在它面前毫无胜算。

    但,事情已经过去,该沉没的也已被沉没,现在需要思考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该如何处理,而这也是最重要的,总结如下:

    若读书笔记篇幅过长(阅读过程中会有所感知),整理前先回归阅读目的和读书笔记框架(若无,则建立),再针对所需内容整理,其余内容稍降一级优先级。

    若读书笔记篇幅在接受范围内,则可全部整理,并在整理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读书笔记框架。

    当然,现在想到的方案只是版本1.0,之后还会有2.0,3.0…重要的是,不断在迭代。

    END

    文图源自unDraw。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没了,浮起来。|3月第3周复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pm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