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老师送给鞠瑞阳苹果的时候都跟鞠瑞阳说了什么?鞠瑞阳都记住了那些话?鞠瑞阳忘记了哪句话?
说了四句话:
你尝一下这个苹果;
这个苹果可能是你吃到最甜的苹果;
如果你吃过后,你告诉姬老师说甜不甜;
你发微信告诉姬老师说就可以了。
鞠瑞阳记住了前三句话,忘记了最后依据,发微信给姬老师说苹果甜不甜。
为什么姬老师一共说了四句话,鞠瑞阳却只记住前三句?最后一句是什么呢?
当姬老师问他们吃不吃苹果的时候,鞠瑞阳的回复是“吃”,当拿到苹果的时候这个想已经达到的极致,就想吃苹果,至于你给我说的其他的我都记不得,我都忘记了。
最后一句是“微信告诉姬老师说
甜不甜”。
为什么鞠瑞阳明明忘记了第四句话,鞠瑞阳却认为姬老师说的是当面给姬老师说呢?是什么原因让鞠瑞阳自以为的和姬老师实际说的不一样呢?
因为鞠瑞阳只关注了自己,从姬老师问鞠瑞阳吃不吃苹果开始,鞠瑞阳的心一直都在苹果上了,当拿到苹果之后,心中所想的就只有苹果甜不甜的问题,就算我听到了要给你回复,那肯定也是有时间刚好也见到你的时候,“我”想起来的时候才会和你说说苹果甜不甜,因为我只要拿到了那个苹果,咱俩之间的约定就已经完成了。
鞠瑞阳自以为的和姬老师实际说的不一样的原因在于,鞠瑞阳只想着得到和品尝这个美味的苹果,只想光想吃的念盖过了一切,所以当他拿到苹果的时候,他都已经陷入得到后的洋洋得意的状态,至于我能够给其他认做些什么,自己是不会想的,也是懒得想的。
当鞠瑞阳自以为姬老师说得和他自己以为的是一样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个模式或者说这个行为是什么行为呢?
当鞠瑞阳自以为姬老师说的说的和他自己以为一样的时候,会让鞠瑞阳成为一个越来越自私的人,越来越会抱怨指责他人的人。
当鞠瑞阳以自己的以为去衡量他人的时候,他是拿着这把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其他的人,当他人没有按照他以为的来进行的时候,他就会愤怒、生气、抱怨,以为他人就是故意这样做,让自己得到想要的结果。
这个模式是指望着他人给自己一个心满意足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跟孩子说一些事情的时候,孩子会忘记呢?是什么原因,我们明明跟孩子说了并且说得很清楚,他却忘记呢?
孩子会忘记的原因在于孩子没有记住,孩子的心不在你正在和他说的状态里,当你给他很认真并且说的很清楚的时候,他的神已经跑到了九霄云外,所以他就会记不住。
为什么我们跟孩子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他记住的和我们说的不一样呢?是什么原因呢?这个模式和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姬老师面对这样的状态,是怎么解读和解决的呢?
当我们跟孩子说一件事情,他所认知的和我们说的不一样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在他以为的那块认知的领域当中,和我们共同约定的是不一样的。因为他在用他自己的标准去做到,而没有用我们所约定的共同的标准去做到,所以就会有漏洞。
拿着自以为的标准在自己的生活中做事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的劈叉,自己所到之地都是卡壳的状态,都是堵着的状态,这种堵最开始让自己觉得有一些不舒服,当自己忽视这种不舒服的时候,自己也是在适应着这种堵,那结果就是今后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堵,直到自己不能承受之其重。
姬老师面对孩子们没有完成约定的事情是怎么解决的?
了解品尝之后的结果;(姬老师送给你们的苹果甜不甜?)
引导回忆尚未完成的约定→鞠瑞阳说当面回复→带领看见我们的约定是什么及确定下来;
引导孩子去看事情发生时的过程;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确定,找到问题的根源,姬老师说了四句话,鞠瑞阳只记住三句;
带领孩子们看见鞠瑞阳记住的都是什么?忘记的是什么?忘记的原因是什么?当下自己的现状的状态呈现了自己什么?如果不调整的结果是什么?
假如姬老师答应给鞠瑞阳苹果,实际却没有给鞠瑞阳,鞠瑞阳会怎么做呢?
鞠瑞阳会找到姬老师,要求姬老师履行未履行的约定。
姬老师给鞠瑞阳苹果,并邀请鞠瑞阳品尝了苹果之后回复姬老师的时候,鞠瑞阳是怎么做的呢?
鞠瑞阳忘记回复姬老师;
当姬老师在早课上问“关于苹果甜不甜,回复给姬老师没?”的时候,鞠瑞阳的回复是“那个时候你不在。”背后的意思是你不在我身边我怎么回复你呢,如果你在我的旁边,那我不就直接给你说了吗,是没有遇见你,没有见到你,所 以才没有完成这个约定的,究其根本是你不配合,谁让你出现了,你还问我,是你自己的原因,你还不知道;
姬老师的带领回忆想起要回复信息,又通过李政洋的确定,清晰回复的方法。
鞠瑞阳在面对回复的时候的状态是:第一忘记;第二不认自己的错。
答应给鞠瑞阳苹果而没有给鞠瑞阳和邀请鞠瑞阳回复姬老师而鞠瑞阳没有姬老师,这两种方式,鞠瑞阳的做法一样吗?
做法是不一样的。
答应给鞠瑞阳苹果而没有给,鞠瑞阳的做法会主动找到姬老师,提醒完成约定。
邀请鞠瑞阳回复,鞠瑞阳把回复的事情第一完全忘记了,第二当他人提醒到的时候,会想起自己以为的那一点点,并会觉得别人的事情真多。
如果一样,为什么一样呢?如果不一样,那是什么原因呢?
鞠瑞阳没有回复,还有如果姬老师说给鞠瑞阳苹果而实际没有给的时候,鞠瑞阳所呈现的本质是一样的,那个本质就是想要去得到自己所想得到的物品,你的是要给我的,因为你答应我了,我也特别想要。
本质一样而实际的做法是不一样,一个是你要为我做什么,一个是我要给你做什么。在这个认知中只有你要给我做什么,而没有我要做什么,是一个只索取之人。
姬老师一共说了四句话,鞠瑞阳只记住了前三句,鞠瑞阳忘记的这句话和前三句话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鞠瑞阳记住的是姬老师给自己苹果,并且这个苹果还可甜。
鞠瑞阳忘记的是要通过自己的做到去实现我们的约定,鞠瑞阳就没有行动。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从小开始,我们就习惯于他人给自己做到什么,他人一直要服务于自己,他人要给到自己什么,从来没有做过或者想想过我要去给他人做些什么,或者我们怎样共同完成。
我们都很爱我们家,爱我们的孩子,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却总是困难重重呢?
我们很爱我们的家,很爱我们的孩子,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实际生活却总是困难重重,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在从小培养孩子的时候,一直在教给他的就是他人给自己理所应当的做。
父母总是认为自己从小的成长之旅受尽物品匮乏及各种匮乏之苦,总想着给到孩子最好的,总是伸长手给孩子再做一些,再做一些,养的他们贪婪、懒惰、赖皮于一身,没有一点的承担与担当之心。是自己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一种模式,所以父母越来越老的路就会生活越来越苦,困难越来越多。
这个自以为是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自以为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该怎样调整呢?调整的方法是什么呢?
这个自以为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是困境,是束缚,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紧张,性格越来越孤僻、暴躁,不接受他人说自己一点的不够好,每各人所活出来的状态是越来越孤单,家人满嘴的愤怒、埋怨,有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偾事气概。
每个年龄对应的成长,父母一定不能过多的干涉,父母要做的就是把正确的、应该的教给他,父母也应该长大,不能因为孩子的被需要去体现自己的价值,一直在代劳孩子做很多的事情。只有父母做对了,孩子才能做到。
怎么调整自以为是呢?就是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首先一定要安定下来,清楚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我在干什么?我们共同的结果是什么,然后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做到,让自己归为于自己的角色。
鞠瑞阳是因为没有记住这句话所以没有做到,那李政洋记住这句话了,为什么也没有做到呢?发生了什么,让原本记住姬老师话的李政洋,没有做到呢?在这个过程中,李政洋都做了些什么呢?
李政洋也是自以为了,他以为太晚了,就打扰姬老师休息了。李政洋最初是记得姬老师说的话,之所以没有回复信息,是因为李政洋的懒,因为他觉得这么晚了,都到了睡觉的时间,我都要睡觉了,姬老师一定也要睡觉了,我如果还给姬老师发,那么多影响姬老师休息呢,为了让姬老师更好的休息,我还是坚定的决定一定不能发。
李政洋在拿到苹果的时候,回到宿舍的第一时间就是品尝了一口,之后开始学习跳舞工作,然后把苹果给吃完了。
在这个过程中,李政洋可以在品尝美味的苹果一口后就回复姬老师,也可以在跳舞结束后来做这件事情。
为什么我们跟我们的孩子说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记住了,却也没有做到呢?是什么原因,孩子明明记住了也知道要去做,却不去行动呢?
李政洋是直到正确的方法而不去做到,是懒。就像很多时候的自己一样,总是习惯于动动嘴,就可以了,总想着自己动动嘴,他人就给到自己一个成果,是懒惰,知道了而自己不去做到。
为什么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少?为什么自己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为什么自己跟周围人关系不好?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苦,越来越差?
朋友越来越少,被同学欺负,和周围的关系不好,生活越来越苦,越来越差,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总想着在这些事情中我自己能得到什么,我自己能收获什么,得到与收获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方面。
是因为自以为,让自己越来越差,越来越难,因为没有一个人想和那个只为得到的人在一起。
这个自以为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个自以为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这个自以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自私,自己光想着把成长把收获都入了自己的囊中,把责任、担当、付出都推给别人,所有这样的共处是发生一件人事物,断送一些关系。还会有一些人比较圆滑,在他人面前他语言表达着,但实际却口是心非不去做到,在一起的时间久了,也就见真性了,所收获的结局也是越来越惨。
什么是全神贯注?全神贯注的状态是什么?
一心一意做正在的事情就是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的状态就是在正在,正在做什么,就是正在的角色。
为什么姬老师正在上课的过程中写下“全神贯注”四个字?
自以为是对应的面就是全神贯注,如果你达不到全神贯注的状态做到,那么自己的结果就是自以为是。
全神贯注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为什么我们都想要全神贯注的结果,却总是获得自以为是的结果呢?
全神贯注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顺畅,越来越美好。
之所以获得自己自以为是的结果,是因为那个好只是在脑海当中想了一想就结束了,而没有真正通过自己的做到去获得。
全神贯注和自以为是之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怎样做到全神贯注?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清晰自己的角色,在正在;一个是我虽然身体在现在,但是我却处在我个人的认知当中,处在我以为的状态当中
自以为是的人对应的行为是什么?自以为是的人的标准是什么?自以为是的人的状态是什么?怎样就没有自以为是?没有自以为是的人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没有自以为是之后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
光想而不行动就觉得自己已经尽心尽力了;
光想他人给自己再多一些,再多一些;
自以为是的人的标准是自私自利,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自以为是的人的状态就是贪婪、懒、赖、抱怨、指责、生气、暴躁、气愤的代名词。
看见自己的片面,认自己的错,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一心一意,练习一心一意的能力,做自己角色应该做的事情,上课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听讲,写作业的时候就应该认真的完成作业的书楔,做自己当下角色当中最应该做的事情。
没有自以为是的人是平静、笃定、开心、包容的。
没有自以为是之后获得的结果是工作生活越来越顺畅,所有的事情对于自己来说都是在提示自己看见的更全面一些,更深入一些,所有的问题在他这里都是了结的。
什么是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自己把自己以为的认知当成了与对方沟通过程当中的意思。自己只认自己的认知,而听不见对方到底说的是什么。
自以为是是什么?
自以为是是自己只记住了自己想要的,自己认为的,至于他人是什么,随他的便,我就想让我开心,我就记住我自己想要的。
自以为是的行为是什么?
自以为是的代表是贪、懒。自己只想多得到,不通过自己的做到而得到好吃的、好用的,总想要他人给自己一个未来,我的现在的过不好都是身边所有的人事物对我的不配合,才让我得到难的下场,实际上是因为自己总想不劳而获,所以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利益,给我的都是好的,不给我的都是不配合我的。
自以为是的状态是什么?
他是不明白的;
他是记不得他人说的是什么;
他是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思来的;
自以为是是从哪儿来的?
自以为是是从自己所认的认知中来的。
自以为是的原因是什么?
自以为是的原因在于自己认知的片面还太想要得到了。
自以为是的结果是什么?
自以为是的结果就是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困,与他人的关系越来越差,自己的生活品质越来越差。
自以为是对应的我们的生活中的状态是什么?
打着“为你好”的念头、想法行伤害之事(如和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
披着“弱者”的外衣去要求他人给自己一个未来。
怎样可以不自以为是?
通过观察学习,认知再全面一些;
一心一意于正在的事情;
求确义。
怎么调整这个自以为是?
当只想着为自己的时候就是自以为,就算得到结果了也只是自己好;调整的方法是在其中加入我们,我们怎样共建共好,让大家好起来。
通过一件事情,对他的好处是什么,对他的成长是什么,对自己的成长是什么,最终的结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
不自以为是的结果是什么?
生活与工作顺畅;
做一件事情出一件成果;
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都是各归其位;
思考
通过这个故事,再一次看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遵守约定的人;
能够将所说的话兑现的人;
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过顺畅,
能够让自己的家顺畅;
能够让身边的一个个朋友快乐与顺畅起来;
我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
如果不不能够成为让生活顺畅的人,那自己的结果就是生活中处处都是问题,处处都是麻烦、麻缠,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耗自己和耗他人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内在会越来越恐惧与害怕,恐惧与害怕的是那么多痛苦与悲剧在自己身边像炸弹一样一个个爆了起来,“我”也害怕我是那样的结果。
我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
去看见自己的片面,去改正自己的片面;
去认自己的错误,去改自己的错误;
把知道的正确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用正确的标准去做到;
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件事情去看见自己,调整自己,开心的改正自己。
我希望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呢?
我希望自己的生活是顺畅的,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自己能够去托举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脱离谷底,一步步升出来。
让我没有成为我想成为的人的原因是什么?
自以为是,自己只顾着自己。
让我没有实现我想要实现的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自己的贪婪、懒、赖、指望让自己一直在坑底而不愿出发。
我应该怎么做呢?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怎么个该呢?该起床的时候,直接从床上起来就好,该写作业的时候,直接楔作业,有问题要解决,直接解决就好。
我怎么做才能实现我想要的我自己和我的生活呢?
做好每一天当中的一件件的事,如果不顺畅,去查找不顺畅的原因,去调整自己,去看今天自己打的结,看见自己要调整的地方,调整自己。
作为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才能陪伴孩子做到。作为助教,只有自己先做到,自己才能够陪着孩子一起做到,从自己的正心正行开始。
所有和自己有关的,有不顺畅的,自己就要调整,去改善,从一件件事情开始,让事顺起来,生活才会顺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