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开始讨论臣道和君道中的人性问题。
第二十六章,淳于髡对孟子说:“看重名誉和功业的人,其实是要为社会做贡献;轻视名誉和功业的人,无非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这是淳于髡的名实观,而孟子认为在这一方面,伯夷、伊尹和柳下惠等圣人,做法都不同,只要体现仁就可以了。君子能否建功立业,关键还在于君主是否懂得用贤,更不必在意别人怎么看。
在第二十七章,孟子根据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状况,提出了一个论断,他说,春秋五霸,是夏商周三王的罪人,当今的诸侯,是春秋五霸的罪人,因为仁义之心逐渐式微,君王一代不如一代。而当下的士大夫,又是当今诸侯王的罪人,因为为了一己私利,他们都在长君之恶,甚至逢君之恶。
第二十八章,通过禽滑釐的例子,告诫士大夫不可长君之恶,应该引导君主走正道,体现仁义,才是正道。第二十九章,进一步指出,辅助仁君,方为良臣,助纣为虐,则为民贼,而不可以仅仅以士大夫的能力来下结论。
第三十章到第三十二章,孟子提出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关系上,都应该以仁义为准绳,作为臣子,如果在这一点上没有透彻的理解,那是背离了人的本性。第三十三章,通过乐正子的例子,指出好善是一个执政大臣最重要的品质。
第三十四章,孟子对臣道做了一个小结,无论君子如何进退,都要保持独立人格,不因现实诱惑或困境而改变自己的理想和主张,更不可因现实而长君之恶、逢君之恶。
但是在当时的现实情况下,要推行仁政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因此孟子对君臣提出忠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都曾经身处困境,但是他们能够动心忍性,所以成为了圣人,为大家树立了典范,这是真正的臣道。同时,对君王而言,应该发现提拔这些君子贤人,实现天下大治,而不是安于现状,醉心于安逸奢靡的生活,任用小人,悖仁违礼,否则就会灭亡。最后一章,孟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好好反省。
《告子》篇既有理论的论述,又不回避现实,对现实中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但都是围绕人性来说的。从结构上看,全文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人性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第二部分分两个方面,首先从普遍意义上论述,如何成为尧舜那样的仁人,其次告诫君臣如何在实践中成为尧舜那样的人。
【《孟子》简读之告子篇0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