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奇葩说新讨论了一个话题叫做“父母提出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我该支持还是反对”,现场嘉宾的状态的是这样的:
何炅情绪崩溃.jpg作为奇葩说的忠实粉丝,刷第一遍的时候基本没关注观点,光顾着哭了,恨自己不争气啊,于是一怒之下决定二刷,结果是又哭一遍。
没看过的小伙伴以为这难道不是节目为了效果而作秀的反应?那我倒是建议你去看一看,哭不出来就算我输。
辩题本身太真实而又没有标准的答案,所以不再去关注辩题本身。反倒是现场嘉宾、我自己以及身边所有看过的朋友们嚎啕大哭的一致反应,让我起了兴趣。突然想把自己掰开了揉碎了当个试验品来看看,为什么在看完这期节目之后我会情绪如此崩溃。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中提到了一个模型,叫ABC模型。
在情绪管理中有一个模型叫ABC模型,
A代表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诱发性事件),这些人或事能刺激到我们。诱发性事件有两种类型。有时候,A是重大危机,如洪水、饥荒、疾病等,这是第一类。第二类诱发性事件(A)会让我们六神无主,此类是一些日常的烦心事、无可奈何的感觉、担心、麻烦、决定和难相处的人。它们用车轮战来磨蚀我们,每一个能量都不大,但加起来肯定是致命的。
C代表在A处发生的具体情形里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感受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为的产生。
B代表你对A的信条。当我们再A处遭遇困境或遇到跟我们过不去的人时,最终在C处情感爆发或做出过激行为之前,我们在B处会做什么?我们在B处的所作所为要描述起来,不乏辞藻:我们做出选择、感知、决定、分析、判断、审时度势、评价、想想等反应—所有这些辞藻都可以放在一个红色标题下面,呈伞状排列:我们在思考!我们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在C处做出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被A牵着鼻子走。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期奇葩说是如何让我情绪崩溃的。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诱发性事件A。我们听到了辩手各种打动人心的观点和故事,这些观点和故事刺激着我们,比如下面这个: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感受和行为的C。在听完这一段的时候,我的感受是特别的心塞,心里莫名的就跟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呼吸都感觉困难了,而我的行为是当场泪崩,当然如果再丧失一些理智的话我可能真的要摔电脑,毕竟觉得这个故事太扎心了。
扎心了老铁.jpg
最后,既然是我对这些观点和故事的看法导致了我的行为,那我到底对他们又着怎样的理解呢?在听完马微微的故事之后,我们会去不自觉的回想起我们懂事的父母,因为他们害怕麻烦我们、害怕拖累我们而欺瞒我们的故事。
而最后康永老师又道出了我们哭泣的真相,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有着“如果当初懂得”的想法。正是因为又了这样的想法和脑补的故事,才让我产生了情绪崩溃的反应和行为。
康永老师真相了.jpg
这么说来,我的行为本身不是由某件客观的事情产生的,而是由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理解产生的。
机智的我早已看穿一切.jpg那想要控制住情绪,首先我们就要知道的是什么让我们情绪失控了。怎么样去找到情绪失控的原因呢?
第一步,回顾事件。回想一下上一次情绪失控时,是什么事件引起的?(我们叫它诱发性事件)我们回过头来去作为一个旁观者,当初引起我们情绪失控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我们尽量客观、准确的、不带主观色彩的去回顾事件发生的经过。
第二步,描述感受和行为。当初我们情绪失控时候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行为。
第三步,评判感受和行为的合理性。有些时候情绪失控是合理的,比如上面我嚎啕大哭的那一段,但有些时候感受和行为是不合理的。
怎么评判和不合理呢,我认为有一个方式就是你看看事后你会不会后悔不该这么做,或者去反思如果我当初那么做就更好了,当你有这种想法的事后,多半说明当初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第四步,找到原因。如果是合理情绪,那我们顺其自然就好了。如果是不合理情绪,我们则可以去分析,当初我们对诱发性事件抱有了什么想法。
我们再来举一个工作场景中常常会发生的事情,相信你就能秒懂这个技能了。
回想一下,你在工作中是不是有被别的同事评价过你工作的经历?当时你的感受和行为是什么?愤怒?委屈?于是破口大骂?这个行为在职场上合理么?当然是不合理的了。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和行为呢?因为对方在评价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的下意识反应是你凭什么评价为的工作?你怎么这么不尊重人?
这样我们就很快找到了情绪失控的根本原因。当明白背后的原因后,我们就能知晓如何去控制我们的情绪。
也许这个脑回路咋看之下,好长啊,怎么办?刻意的去练习、去总结,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当事情发生的事后,你会开始对自己情绪失控的根本原因开始有意识和觉察。恭喜你,就开启了掌控情绪的第一把秘钥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