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
职业倦怠有两类问题特别突出,一类是“无意义感”(61.98%),另一类问题是“情绪耗竭”(47.52%)(摘自《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
-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意义呢?汤君健老师给了我一个洞察,他说“人的价值是非线性的”。只有员工和管理者都理解了这句话,才能共同创造出更有意义的工作环境。员工的“无意义感”,本质上是一个管理问题。让工作有意义的关键,就是企业和员工都认识到“人的价值是非线性的”。
-
情绪耗竭,就是说人的情绪几乎用光了,没办法再应对工作。
-
情绪是有限资源。
- 打个比方,你可以把自己的情绪想象成一个小水池,每处理一件事,你都要从中舀一些水出来。可你想,要是压力特别巨大,又持续存在的时候,超出了你的情绪承载能力,会发生什么?你会不停地舀水,可又始终得不到喘息和补充,最终,水池里的水就会被舀干,情绪用光了,你也就陷入了情绪耗竭。
-
情绪耗竭的表现特征。
-
朋友说,他的工作压力一直特别大,最近这段时间他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古怪的状态中。首先,他在工作中极度麻木,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不敏感。前段时间,有同事跑过来跟他说“你知道吗,领导刚才在会上表扬你了”,没过几天,人事又过来跟他说“公司决定年底给你发一笔奖金”,可是他听了之后,完全没感觉,甚至还会从负面角度去理解,觉得“不就是还想继续压榨我吗?”
-
而另一方面,我这位朋友在工作之外又变得特别敏感,很容易炸毛。以前他对孩子很有耐心,但现在,孩子在家里只要发出一点噪声,他都觉得很烦躁。有一次,孩子只是叫了他一声,他就差点暴跳如雷。他说,感觉自己越来越没办法用理性去控制行为了。
-
-
情绪耗竭的一种更极端的表现,就是“去人格化”。
-
所谓“去人格化”,简单来理解,就有点像是把人“物化”。不把人当成人,而是把人当成完成任务的工具。
-
具体到职场上,就是强调人理性的那部分,压抑感性的那部分;或者只注重和工作目标有关的部分,把生活、家庭和人际关系当成没用的东西摒弃掉。
-
一旦去人格化,人就会发展出一种“视人为工具”的态度,对周围的同事会变得非常冷漠。举个例子,同组的同事生病住院了,一般人是不是会同情,会发微信慰问一下?但是“去人格化”的人就不会,他只会想这位同事手里的活什么时候能交,会不会耽误进度?这样的人成了管理者,会对下属非常苛刻,没有人情味儿,慢慢地整个公司的工作氛围也会变得功利化。其他员工要么就适应这种氛围,自己也变成这种心态,要么无法适应,陷入长期压抑的状态。
-
@方法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从情绪耗竭的状态之下摆脱出来呢?
-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远离压力源一段时间,让情绪的“池子”休养生息,获得补充。
-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发展更加灵活、有弹性的心智。压力虽然还在,但你能处理得更好了,也就避免了情绪耗竭。
-
具体怎么做呢?四条建议:
-
第一条建议是:制造一个能让情绪资源自动恢复的心理壁龛。
- 什么意思呢?就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一个特定的地方,比如公司或家附近的公园,或者房间里某个布置得很舒服的角落。这个地方一定要能让你安静下来,你可以读一点书,听些音乐,或者做一做冥想。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由你自己做主。只要身处这个“心理壁龛”中,你的情绪资源就会得到补充。
-
第二条建议,是建立一个更广泛的人际网络支持系统。
-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以外,你都需要寻找一些伙伴,认识一些朋友,聊聊工作和爱好,说些能交心的话题。
-
这样一个人际网络支持系统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是你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工作之外,还有更多的价值,避免“去人格化”倾向的出现。另一方面,当你碰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会给你安慰和鼓励,变成一张心理上的安全网,把你给托起来,不让你掉下去。
-
-
第三条建议是:要经常思考“什么是我能控制的,什么是我控制不了的”。
- 为什么工作总会带给人很大压力呢?一部分原因就是工作中有很多事我们掌控不了,而我们的脑袋里老是要去想着这些事,这种时候人是最消耗情绪资源的。当你能时刻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不想那些你控制不了的事情,专心把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做好,那你对工作就会多一份掌控感。
-
第四条建议是:把眼前的工作纳入你自我发展的长期规划中。
- 在工作中最糟糕的心态,就是认为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老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心态,会让你把公司和自己当成是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而这个时候,你的情绪资源会消耗得非常快。但是,如果你能把这份工作看作是你主动选择要走的一段路,专注于从中获得的成长,那你就能从压力中看到意义。
-
让工作变得有意义的方法,就是自己要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怎么做?先对内探索,再对外探索。
- 对内探索,就是搞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样的工作。
-
在纸上画三个圆圈,一个是“想做”,一个是“会做”,一个是“可做”。想做,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做,也就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而可做,就是条件和时机允许的事情。这三个圆圈中间的交集,就是“该做”,这也是你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
- 对外探索,就是通过不断试水不同工作,来修正这个方向。
- 试错有风险怎么办,推荐一个好用的工具,叫生涯人物访谈报告。每篇报告有十几道问题,都是对某个行业从业者的访谈。通过这些报告,你就可以快速了解目标行业的真实情况,这比亲自试错风险要低很多。
摘自 邵恒头条 《陷入了职业倦怠,该怎么办?(上、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