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又回到了核心问题:我们要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是对事物更底层的规律的总结。
对我们而言,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知识的过程。如果我们要找临界知识,就要去它可能出现的地方寻找。具体应该怎么进行呢?作者分享了4个步骤。
发现临界知识步骤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例如,营销、策划、咨询、法律、贸易等等。成甲老师认为,所有现象层面的知识研究到底层之后,都是相通的,都可以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去阅读该领域经典的书籍,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具体去做的时候,要多留心,看看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应用了某种规律。
例如,当我们在看TED演讲的时候,当我们因为演讲的内容被感动、被激励的时候,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演讲会吸引人?当我们对这个习以为常的事情有探究的好奇心时,我们就有机会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
事实上,真的有人专门研究和总结了TED的演讲规律,写出了畅销书《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
发现临界知识步骤2:找到重要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当我们发现了事情背后的规律之后,还要进一步寻找这个规律的原始出处。这一点十分重要,但也经常容易被忽略。
例如,我们接触了“1万小时的天才定律”,然后记住且相信了这个结论。可是,如果我们深究这个理论的出处,就会发现,它出自于另外一本书《刻意练习》,而且“1万小时天才定律”的理论基础是不全面的。
所以,找到规律之后一定要深究,这样才可以让我们对结论有更清晰、更正确的认识。
发现临界知识步骤3:用更加基本的原理解释这个知识。
到了步骤3,我们就需要运用问题的第一性原理。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呢?
第一性原理指的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所以,在寻找和建立临界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用第一性原理进行思考,无论是学习什么,都要去寻找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来解释这个知识。
例如,之前说到的“1万小时天才定律”,那本书的作者提出的培养大师的方法就是:高强度训练1万小时。但是,通过追根溯源,我们就会发现单纯的学习时间的积累很可能是无效的,想要成为大师,更需要的是刻意练习和目的性。
因为,一方面,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密切性,和对应的神经链强弱有关,神经链越强,学习掌握得越牢靠,而想要强化神经链,就要反复练习。
另一方面,刻意练习必须带有目的性,这样才可能构建并提升心理表征,才能把练习从低水平的重复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而这些才是最底层的规律和解释。
发现临界知识步骤4:没有解释时,寻找或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当我们对一个领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当我们找不到更底层的解释时,有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 想办法查询相关书籍,看看是否有别人的研究结论可供参考;
第二, 自己提出一个可能的合理化假设,然后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
要我们自己创造假设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和科学研究是一样的道理:科学家会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就建立一个假设。如果这个假设没有被大量地证伪,那么新的结论就能开始被接受。
那我们的假设一定是正确的吗?不一定。
其实在我们没有得到正解之前,这些假设都需要被验证,而且有可能随时会被推翻。
但是,当我们具有这种不断质询、反思探索的学习能力时,在持续的发现和自我否定中,我们对于临界知识的假设会进化得越来越可靠,越来越有说服力。
所以,把这种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到日常的思考决策中,持续训练,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当我们理解了临界知识的概念,而且能够发现和总结出自己的临界知识之后,接下来,非常关键也非常有难度的一步就是:应用临界知识。
毕竟“说到”和“做到”之间是有差别的,那么,我们要怎样才可以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呢?
作者建议用刻意练习的方法。但刻意练习并不是盲目努力,这里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 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如果我们并没有在本质问题上努力,那么就意味着事倍功半。
例如,在营销领域有一个“品牌命名的能力”。如果我们打开百度去搜索的话,就会找到:品牌命名的十大方法、品牌命名的四大原则等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他们都是根据具体工作场景提出的解决方案,这提升的是技术层面的效率。
想要事半功倍,我们要提升的是认知层面的效率。
例如,知名广告人小马宋曾经说过:“品牌命名的关键是降低传播成本。”
我们按照这个认知深度再进行训练和尝试,才有可能比别人成长得快,因为基于这个最基本的逻辑关键,我们可以结合搜索到的信息以及自己的实战推导出命名的真正有效方法。
第二, 大量地持续练习。
我们总觉得,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找到了捷径的人,但其实,光鲜亮丽的背后往往都是持续刻意地练习。
小马宋曾经分享过他刚刚进入广告行业时的经历。那时候的他想法很多,但是对于广告创意的思路很局限。
于是,他和同事用了半个月时间,把德国一本世界级广告创意杂志10年来的作品从网上全部下载下来。然后又把这2万个顶尖的创意作品分门别类做了10个PPT,并把这2万个创意反复看了三遍以上。
同时,他还会收集世界上最经典的文案,全部反复抄写,直到可以背诵和复述。正是背后这些看不见的刻意练习,造就了小马宋在广告行业举重若轻的能力。
由此可见,刻意练习的威力是不容小觑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如何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以及如何应用它们,做到知行合一。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临界知识去构建我们的能力圈了。那么,什么是能力圈呢?
用临界知识构建能力圈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圈是由我们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要比90%的人做得好。
或许,从目前看来,无论什么领域,我们暂时都没能比90%的人做得好。但是,学习了临界知识的相关内容之后,我们可以从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入手,只要掌握了底层规律,加上持续的刻意练习,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能力圈。
掌握了一件事情的底层规律,就可以多一份洞察和预见,只要把这种预见的能力应用到商业实战中,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商业利益。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第一, 每个人都有能力圈。
或许我们暂时没发现,但不代表不存在,根据我们之前分享的内容,去寻找自己的临界知识,然后去应用它,就会找到自己的能力圈。
第二, 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
我们需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做重大决策,但也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
例如,A先生有敏锐的商业分析能力,但就是没有运营和管理能力,那么,对于A先生来说,他的能力更适合做投资与判断,而公司发展的后期,他更需要找一个擅长管理和运营的人。
如果他不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就会因为一直在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而影响公司的发展。
第三, 利用优势,一招制胜。
问自己两个问题:
1. 我们在什么领域比身边90%的同龄人强?
2. 有没有人愿意为我们的这个本事买单?
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找出自己的优势,瞄准方向,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这个领域上,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
本期中,我们分享了3部分内容:
1.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2. 如何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3. 构建自己能力圈的3个注意事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