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是培根为人所熟知的名言,而对于身处喧嚣的现代都市人,读书更能陶冶情志,引人思考。
一是当下读书者甚,痴迷读书者少。读书的意义不在于表现自己,而在于喜悦自己。
二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公元554年,中国创立科举制度,摒弃了过去政治上的世袭门阀制,从而让寒门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尽管当代对于科举考试、应试教育的诟病颇深,但不得不承认,“考试”实现了机会的平等,让平民能够跃身上层,即解决了人才的选拔问题,又使选拔出的精英,对体制有天然的忠诚度。可以说,科举考试是农业文明时代,中国对于世界的一大制度创新,它也帮助了中国长期领先于西方,直至1773年。而为了应对考试,必然求之于读书。为考试而读书,构成了许多人读书的最初动机。
三是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能帮人独立思考,从而让人不媚俗,不屈服,不盲目崇拜偶像。而在当今浮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四是读书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按佛家讲,苦、难是常态。而逆境中,孤独中,落寞中,一个人如何保持清醒,保持安静,保持思考,读书是重要的方式之一。
五是读书可以“美容”,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林肯也说过“一个人要对他40岁以后的容貌负责”,曾国藩也有类似的论述,长期读书,坚持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甚至容貌。
六是关于如何读书?首先是从个人兴趣出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你感兴趣的书自然不会感到疲倦。其次是“临时抱佛脚式”的或者说外部压力下的读书。比如为了迎接考试,就不得不突击某些教科书;为了准备某个演讲或发言,就不得不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七是对于一些坚深、晦涩或枯燥的书,除了上述“临时抱佛脚式”的方法,分享了一个“窍门”心得,就是在出国时,或者说枯燥的长途旅行中,读一两、本平日根本不愿意翻看的书,比如某些陌生领域的专业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