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过去了,有这样一位学生,让我印象深刻,暂且称他为小董。
在七年级上学期的阶段性评价中,只考察语文、数学、外语,小董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的耀眼。一次偶然的机会,小董的生物和地理成绩双双进入年级前列,班级第一,吸引了全部老师的注意。期中测试后,我们发现,小董其它学科也还可以,唯独英语才考了53分。此时,所有人的都对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指导方向:如果英语成绩提上去,他绝对能闯入年级前列。此后,英语老师特别关注他,课堂提问、分层作业、个别辅导,一系列的措施,终于在期末考试中英语成绩83分,也成为班级唯一的一位校级三好学生。
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呢?可能有些老师想到了著名的教育心理学效应——“木桶理论”: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也被称为“短板理论”。
木桶理论一线教学中,我们常常用“木桶效应”来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学管理。如果把学生和老师的时间、精力浓缩成一块“木板”,你会选择“补”到什么样的木桶上呢?一定是只有一个“缺口”的木桶。
那么,问题来了:小董为什么会被老师发现并关注呢?英语老师为什么要对小董进行个性化培养呢?
第二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小董其他学科都还很不错,就是一只“一个缺口的木桶”,个性化辅导能很有效的提高他的综合成绩。而第一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到,小董之所以被老师们关注到,是因为所谓的副科,也就是生物、地理的成绩特别突出。
试想,如果小董像某些学生一样,各科成绩都平平,他还能被老师们注意到吗?就更不会有单科老师会对他进行个性化辅导了吧?这里,无关师德问题,全科薄弱的学生老师要给他辅导,时间也不允许。
在目前,升学模式未变,考试科目分值不均的情况下,有很多老师和家长,甚至学生心里,都有着明确的主副科之分:语文、数学、英语全力拼搏,理化政史体认真学习,生物、地理和其他学科爱答不理。假设,一开始小董就放弃了生物和地理的学习,他就会成为一只“多缺口木桶”,老师手里的那“一块木板”就不会补到他的身上了。
当你还不是只有一个“缺口”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成为有“长板”的木桶:全力发展自己喜欢的学科,让它成为当仁不让的优势学科。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以下优势:
1.自信 在初中三年的测试中,考试和考察学科很多,可能你综合成绩平平,但你有相对全班来说都很棒的优势学科,你就能获得更多的表扬,在漫漫长路的学习生涯中,树立更大的自信,获得更强的动力。
2.机遇 就像“木桶理论”一样,当你有优势学科之后,就能吸引到更多的关注,当你的优势学科越来越多的时候,老师就会更倾向于把那“一块木板”补到你的身上,单科老师就会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辅导。
3.效率 全力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后,你本学科的学习和作业效率会越来越高,这样你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自己的弱势学科。正如平时指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我会要求学生“先易后难”:先写对你自己来说喜爱的和容易的,这样你就有能完成更多学科的作业,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强化薄弱学科。“专挑难的做”是很好的励志语,而非科学思维。
日常教学中,个别学生功利化的去学习,专攻“主科”,放弃“副科”,让自己失去了“长板”,成为了一个“很多缺口的破桶”,可能没有到中考,因为长期的失败压力,已经“泯然众人矣”。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传统意义的升学考试,一直只强调学生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方面的发展。
“木桶理论”更多的是“取长补短”,而与之对应的还有一个词:“扬长避短”。把木桶放置在一个斜面上,木桶倾斜的方向的木板越长,则木桶内装的水越多。我们把它称为“斜木桶原理”。
木桶理论的核心就是那一条水平线。我们是应该按照这条水平线去评价一个人,还是应当按照他的最长处去评价一个人?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个木桶理论害的最惨的人——陈丹青。陈丹青是我国著名的画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有5名学生入围清华美院博士生的名额但最后却因为外语不及格而全部落榜。清华美院为了给陈丹青面子,让这5名考生先跟着学习,然后第二年补考。结果第二年,这5人再次因英语不及格最终遗憾的离校,失去了成为陈丹青弟子的机会。因此,陈丹青曾长达3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更有说服力的一个事情发生在2002年的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陈丹青向学院通融未果。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
同年这名考生在北京举办了油画展,之后就去英国读硕士,她的名字叫做吴雯,自己出的一本叫做《美人》的画册。2007年,吴雯的作品得到了英国艺术节的肯定,她获得了英国著名现代艺术奖—透纳奖的金牌。
在进一步,在“斜木桶理论”基础上,在当今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中,“特色创新”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提到马云,那绝对要贴上网商的特色标签,说到王健林,绝对的优势就是房地产,如果将两者交换,这两个商业帝国就同时轰然倒塌了。这就衍生出了第三个关于木桶的理论——“反木桶理论”:把木桶倾向一侧后,再把几块长板加长。
反木桶原理就是说: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在这个注意力的时代,特色就是旗帜,突显才能发展。与木桶原理求稳固的保守思想不同,反木桶原理是一种提倡特色突显的创新战略。
反木桶理论在竞争激烈教育大环境下,教师在发展专属的“教学特色”,学校在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学生更应该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多元智能”。
目前,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的理解其包含三个方面:一条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基准、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一套全面选拔(不同方向)学生的考核机制,即在一个基本全面发展的水平上,去给学生提供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机制,以不同的选拔方式引导学生向各个领域发展。这是不是也对“钱学森之问”的最好回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