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读后记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读后记

作者: 佛说1016 | 来源:发表于2022-06-21 22:28 被阅读0次

        一、 关于尼尔•波兹曼这个人,百度如是解释: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创立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以及他对媒介文化的深刻洞察。

    若做一个名词解释,大抵是:

    地位:

    媒介生态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的媒介思想主要集中在被学术界称为“媒介批评三部曲”的著作中。

    著作:

    《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观点:

    波兹曼认为技术并非是中性的,它有自身的内在倾向性

    同时也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认识论“的重要观点

    其次集中分析技术手段的危害性,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已经被各种电子技术所包围,波兹曼深刻的批评了电子媒介带来的恶劣影响,具体表现为人性的异化,文化的娱乐化以及整个社会的焦虑。

    贡献:

    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创立了媒介环境学派,并一手绘制了学派的理论框架和蓝图。

    二.本书的主要观点

    1.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

    2.”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3.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3.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4.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5.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6.人终将毁灭于他所热爱的东西

    7.美国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吹风机上花的时间比在播音稿上花的时间多得多,并且由此成为娱乐社会最有魅力的一群人。虽然联邦新闻法没有明文规定,那些不上镜的人其实已被剥夺了向大众播报所谓“今日新闻”的权利,但是那些在镜头前魅力四射的人确实可以拥有超过百万美元的年薪。

    8.在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开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9.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10.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三、读后记

    查尔斯·狄更斯曾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或许,用这句话概括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想,再合适不过。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作者以19世纪中叶电视逐渐取代文字成为主流媒介为背景,提出任何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还有超出其本身的意义:鼓励不同的思维方式,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并最终导致不一样的公众话语以及文化体系。而使信息得以传播的手段,本书主要写了三种,也即三阶段:印刷术——电报——电视。

    首先,印刷术,从它被发明伊始,到传入欧洲,继而为欧洲的两次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动提供了契机。印刷术,印刷物(主要是书籍)诞生的意义,使个人的思想和言论成为了一种可传播的事物,跨越时间和空间。

    再者,电报。电报的发明,消除了信息在空间的隔阂,梭罗说过,“电报使相关的东西变得无关”——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最后,电视的出现,在极短的时间内占据了“元媒体”的地位,也由此成为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镜子,既反映社会,也反射社会。

    这本书发表于1985年,作者以前所未有的预见性,向我们展示了自己“娱乐至死”的理念。若说有第四阶段,应该是智能手机,这才是,真正的娱乐至死的时代!

    网络的全面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彻彻底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观现代社会,上至耄耋老朽,下到黄发垂髫,无不与智能手机相伴。我们的所有时间,皆被手机所侵占,可怕的不是智能手机根植于我们的生活,而是我们被手机控制而不自知。上班,娱乐,睡觉,手机无所不在,我们从手机上获得了无数的信息,却失去了思考与独处的能力。手机,变成了带给我们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以美国为现象讨论的主体,交替阐述赫胥黎和奥威尔的观点,但也许现在的世界,赫胥黎的观点更为准确,我们终将被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所毁灭。

            无疑,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发达的科技,优渥的生活,信息时代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体验,使地球彻彻底底成为一个小村庄。地球另一边发生的事,可能当地居民还不太清楚,我们就能从手机里获取信息。我们用手机支付,用手机购物,甚至,只要有一部电量满格的手机,我们就有开始一场说走就走旅行的勇气;可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娱乐至死的麻木时代。我们从手机里了解这个世界,从朋友圈了解朋友的近况,却失去了真正的行动力,老人在垃圾视频里追求片刻的欢愉,孩子们在手机游戏里迷失自我,就连三岁幼儿,也能在手机里找到共鸣…我们从海量信息里穿过,得到的不是充实的大脑,而是前所未有的飘浮。是的,我们的心态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找不到自己,却又越来越依赖手机,我们,正在被我们热爱的东西一点点毁掉———那就是思考力和行动力的丧失!

    所以,我们应当怎么做呢?作者提出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抵制。这大概是不可能办到的,毕竟现代世界已经被现代传媒技术所绑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想让全世界人民认识到娱乐至死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借助现代传媒,颇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另一种,就是通过发展新的教育方式,从而让人们更早、更根本的认识到现代传媒技术的双刃剑本质,从而更有可能处理好与技术们的关系。

    (说实话,真的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籍,随时有读不下去的感觉,几乎是以一天一章的蜗牛速度读完的。但感慨良多,可惜,腹中空空如也,记忆力也断片断层,加之表达能力有限,若有疏漏错误之处,望君一笑了之!)

           

    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读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ke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