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秦淮河畔的硝烟气息一路北上,弥漫在燕地的每个角落;海河的浪涛拍打着停靠在码头的船只,搅起浑浊一片。燕王朱棣长久地凝望南方,仿佛可以越过漆黑的海面,看到皇城内的万家灯火和龙街光彩。
而这样的繁华却与他无关。今夜,他将从这里出发,与命运进行一场真正的较量,要么兵败身死,要么权倾天下。
而后,骏马嘶鸣,战鼓阵阵,硝烟并起。一时间,中原大地山河摇荡,宁静不复。
随着昔日的燕王登上应天府之巅,这个由成祖建立功业的津渡之地,命名天津。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为加强防务在天津建立卫所驻防,故名天津卫,即天津老城里鼓楼前身。
整个明朝至清前中期,天津的主要城市功能以防卫为主,因此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于富庶的江南或是京城而言并无优势。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从安徽、江浙一带北迁的士兵、匠人不仅带来了武器和技术,还有南方特有的文化习俗,诸如语言、饮食等,与天津原有的传统文明一道,逐渐融合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这样,很多我们今天在天津看到的一些不符合常规的现象都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比如天津特殊的相声口音,坐落在古文化街、北方最大的妈祖庙——娘娘庙等。
清末政府积贫积弱,国运多舛,整个华夏大地笼罩在被异族侵略的阴云下,天津也难以幸免。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成为帝国势力入侵竞相争夺的阵地。1900年,大沽口的炮火瞬间惊醒了仍沉浸在甲午悲伤的国民,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英、法、日、德、俄、美、意、奥、比九国先后在津设立辖地,又称“九国租界”。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天津遭受着难以言说的苦难,与此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间,“抵制洋货”、“实业救国”的口号响彻天津,一大批民族企业趁势崛起,遍及制造、食品、运输、金融等各个行业,天津一跃成为华北、乃至整个东北亚的经济重地。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作为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东北伪满洲国的后方阵地,北方沿海的重要港口,天津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各系势力争夺的焦点。期间,为避战火,保全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最后一缕希望,南大师生在校长张伯苓的带领下,踏上了去往西南的漫漫征途,并最终在云南昆明与北京国立大学,清华大学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华夏大地的西南一隅,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存留下了最为微小、却顽强不息的希望火种,为中华的再度崛起积蓄了最原始的能量。
若仅从时间的维度衡量,天津无疑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可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天津似乎又有着与其历史不相符的老成,总是以一副淡然的表情面对世事变迁,而这种处事原则又深深融入在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个人的骨血中,不管外界如何变化,金融危机也好,天宫升天也罢,能在早上喝上一碗热乎的老豆腐,偶尔坐在弥漫着果仁香气的茶舍里听上一段相声,过好自己舒适安稳的小日子才是最重要。
这种淡然绝非麻木冷漠的安于现状,而是在真正阅尽六百年的沧桑变化,亲身经历过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后,沉淀的一种超脱和平静,更加珍惜并愿意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安稳。所以,我看到这样一个天津,比北京更安逸,比上海更接地气,比广州更舒适,比重庆更平和…
一座城,一种性格,一种城市文化。祝福天津,这座我曾经生活过的城市,祝福这座城市里、我有幸相遇的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