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 阅读: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

2017 阅读: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

作者: 人间的黄昏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01:48 被阅读46次

    今年读书不多,选了五本与大家分享一下。

    《斯通纳》

    我读《斯通纳》算是晚了一年,中译本 2016 年刚出来,就在豆瓣上被刷屏了,大概是太多人在这个故事中看到了自己。

    这是部没有英雄的小说,只是讲述了在密苏里大学教英语文学的斯通纳平凡的一生,但却让我深陷其中,读的时候甚至有点儿难过。上世纪 60 年代《斯通纳》刚出版的时候,乏人问津,战后出生的年轻人沉浸在幻梦中,渴望拥抱全世界,对这样一个普通人看似失败的人生毫无兴趣。直到如今,在这个幻梦被彻底撕碎的时代,人们才又发现了《斯通纳》,并在其中看到了那个时常丧一把的自己。读完本来想写一些什么,但看到朋友的书评,觉得已经把我想说的都说了。和她一样,我也喜欢斯通纳一生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但更多是感受到了被命运死死控住的无力感。无论如何,斯通纳已经比大多数人幸运了,至少曾经有过那样的美好,至少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我很喜欢他在生命即将消逝之时的回望:「 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呢?

    《营造天书》

    似乎是在壁下观的群里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又是读库出品,便二话不说买来看。犹记得我在去石家庄的火车上,翻看着正定隆兴寺的部分,再到实地亲眼观摩。文字与建筑产生的那种奇妙联系,让我印象深刻。满怀着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在清华教授建筑的王南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在他的笔下,古建筑仿佛都活了过来,上世纪初营造学社的故事也再次让我感怀。如果让我给对中国古建筑有兴趣、但所知甚少的朋友推荐应该看的第一本书,那非此莫属。

    在后记里,王南写到自己在大三的时候偶然读到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从此人生志向大变,与梁思成在宾大收到梁启超寄给他那本《营造法式》时受到的触动,大抵类似。他与当时清华建筑系的几个同学一起组成「新营造学社」,跟随梁林的足迹去各地考察古建筑,在这些旅途中,激动、欣喜、落泪......不一而足。

    书中提到的这些建筑:蓟县独乐寺、正定隆兴寺、太原晋祠、大同华严寺与善化寺、义县奉国寺、应县木塔,在这两年里,我也和朋友们一一走过,也渐渐体会到王南他们、梁林和同僚们在不同时代的相同心情。这大概就是古建筑带来的超越时空的魅力吧。

    《江村经济》

    费孝通的这本《江村经济》,就是那种早有耳闻却一直没看过的书。几年前和朋友做播客玩的时候,搭档曾经录过一期讲费孝通《乡土中国》的节目,当时听到「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就觉得挺有意思。对于我们这种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农村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世界,但农民们的生活其实反映了最现实、最具体的中国。

    1935 年,费孝通启程去英国留学之前,在浙江吴江县开弦弓村做了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后来在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学习期间,给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讲述了调查的经过和内容,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了这篇博士论文《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也即后来出版的《江村经济》。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费老几经沉浮,而这本书则蜚声国际,启发了后来许多人类学家研究人类学和研究中国社会的兴趣。

    与后来泛写中国农村文化与社会结构的《乡土中国》相比,这本书选取了一个小切片,用地理、文化、生活、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细节描绘分析了一个典型江南乡村,可谓见微知著。而其中最精彩之处在于对土地所有制、手工业转型(蚕丝业)和贸易的剖析,用了大量微观的数据反映了西方工业压迫下农村资金外流以致萧条的宏观图景。从中也能感受到费老对当时中国农村的忧患之心。

    八十年后的今天再看《江村经济》,依旧很有启发。我常觉得媒体上和许多人口中的中国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的中国,而要去了解真实的中国,就应该像费老这样以人类学的方式去调查,将自己融入其中,去亲自理解、感受,而不是在远处冷眼旁观,信口开河。人类学也给了我更为开放与包容的心态,要知道对于不符合我们固有观念的陌生事物,理解比偏见难太多太多。

    《何为良好生活》

    某日,我问老李,可有什么好书推荐,老李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正道我,你应该看看这本,我定睛一看,是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后来又看了十三邀陈嘉映那期,他的真诚让我非常欣赏。

    这书是一本货真价实的哲学书,讲的伦理学,但全然不是枯燥的道德准则,而是对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的探求:幸福与利益的关系,应然与实然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我们行为的目的与意义,什么是善,什么是良好生活......陈嘉映的文笔很好,论述清晰,恰当的例子与通俗的语言让这些问题不再那么高高在上,时不时的小幽默也展现了哲学家严肃之外有趣的一面。当然,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用真诚的思考给了我们一条穷理的路,这路值得我们都去走走。

    我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始反思生活中的很多根本问题,由此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太多的言论都只是情绪的宣泄和跟风的表达,我们随意论断,却不肯再深入思考一步,这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回到书名,到底什么是我们应该过的良好生活呢?每个人都应该拷问下自己,我只知道至少过于沉溺欲望驱动的快乐,绝对不是值得过的生活。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今年读的小说实在是太少了,而且都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看的,比如这本,就是在看《银翼杀手》电影之前,特意补了一下小说。

    反乌托邦的设定,倒是我喜欢的类型。制造仿生人的逻辑其实有很大的漏洞,但也正是这个漏洞,强化了主题之一:情感对于人类的意义。区分仿生人与真人的移情测试,电子宠物对人的慰藉,带有宗教意味的默瑟主义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情感可以让人精神崩溃,也可以让人充满力量。理性、机械的世界中残存的一丝温情总是让人倍加珍惜,同时又生出悲哀,正如开篇出现的情绪调节器,对现实的讽刺非常到位,令人毛骨悚然。

    而另一个主题则是生命贵贱的伦理。仿生人、特障人与正常人类,在这样一个冰冷世界中的冲突直面了这个问题:在相似与不同的点中,何以定义某一类生命的价值高于另一类生命?自诩为有移情能力的人类,其实在很多方面和仿生人一样冷血;而看似冷漠的仿生人之间却有着团结的情谊;被正常人类瞧不起的那个特障人,生活在尘埃之中,崩溃于冷峻之中,却是最具人性光辉的人。

    人性总是许多小说翻来覆去谈论的主题,因为人实在是太复杂了。套着科幻外皮的这部小说,实际上写的也是这回事,比如,爱究竟是什么呢?嗯,还是就此打住吧,毕竟这问题太难回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 阅读: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kh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