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家见过最早属于车的家伙,是种用小竹杆破开十几公分宽,夹着根中心木轴,中间镶个小木轮,地面上边走边推的玩具车;这种玩具车蹒跚走路便会驾驶,若这也算驾龄的话,历史上先有驾照而后才产生车这个东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方山乡通公路,当时还不叫公路,东江湖人们心中意识还停留在落后旧社会,认为公路最多方便马车行驶,当地人把这种路唤成“大马路”。县志上称二级,三级土路或石子路,公路兴建能通车的单行道,若会车双方找个合适的地方避让才能通行。
大马路通车后,山林里砍伐木材的乡村多了起来,公路两边堆放着各种杂木,离公路稍远,需要许多劳动力的木材大家不愿意砍,费时费力还不合算,公路附近的木材砍伐后,纵深向山上砍,容易翻滚,直到砍伐平公路或公路以下的树木。
当时的人们运输木材完全靠双肩扛,背,抬,拖,拉,溜,滑,利用水浮力搬运,诸多方式方法解决短途运输问题。鸡公车便在此情况下参照北方辘轳车形成,减轻工作量;因车轮高于平板车架,木轮弧形露出部分像鸡冠而得名,使用时因无润滑油,车轴与槽口摩擦发出“叽啊”声山里人又称“叽啊车”,车的组成部分由直径四五十公分的圆形木轮和车架构成主体,双柄作扶手,把柄与车架下两根十几公分长的支撑与车轮形成三个平衡支点,木辘轳外形钉块橡胶皮保护木车轮外,整个车身全部由杂木组成,能载重五六百斤。柄端绳索木钉扣住连接,挎在肩上五六十公分长的扁担上,省力省事;整个车身重不到二十公斤,掌握两边平衡即可在平坦的羊肠小道上纵横。
鸡公车秋天交公粮,粮站门口排队,你一担,他一车,那个时候还没有双轮板车,大家推的车就是这种独轮鸡公车,一车拖三四担,路途稍远,两个人轮流推,上坡时一人在前面牵着拉,下坡则反过身向后顶或两人拽着慢慢前进;车在土路上颠簸,路途遥远双手震的发麻,总的来说还是比挑担强多了。 砍柴载重尤其方便,沿公路两边寻找,便于鸡公车行驶,装车时把柴火连同车架扎成一体,砍的多时将车轮前后摆放根横担,以提升车的使用宽度;也有插棍棒提高高度的做法,不能过高,难掌握平衡不便推车。 小孩子经常从家中推出来当玩具在晒谷坪中玩耍,溜土坡,上面坐几个小朋友,双手能提起手柄就推,提不起叫小朋友坐前面一点,没档位掌控,溜得一屁股劲,发生车祸也是家常便饭,天晴一身土,雨天半身泥,还屁颠屁颠地嗨得不亦乐乎,岂不知高兴劲刚散场,一场黜落刚开始,甚至是棍吃肉表演,家法打赏,内心当鸡公车司机的理想从棍棒中消失。
山里经常走的路光滑,平坦的地方能容鸡公车行驶,上坡下坡有台阶无法驾驭,公路未修时很少有鸡公车,鸡公车流行一段时间,胶轮板车立马替代了鸡公车,买板车只买一对轮胎和中心相连的轴杆,自己做个板车架拖木材,宽而直的大路用两台板车运输杉木条,一次能载三五方,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成本。
鸡公车到板车,小型到中型和大型拖拉机再到汽车的进化过程,随着中国工业发展逐渐加速,公路越来越宽,汽车载重越来越大;回过头来望一望,又有几个人还记得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哪个叫鸡公车的家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