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没源头也没尽头,按《郴州总志》亭仿于秦,大部分要道属官制,所以有亭长这个职务,我们熟悉的圣人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龙场便是驿站的亭长。大概申明界石邮亭,不是所谓的路亭,凉亭,茶亭,隔间草房作茶室,雇人煮茶,以解渴烦。东江湖老县内共计三十三座凉亭。
按照文字所指寻觅过一些凉亭,所到之处皆已荒废;碑记黎塘背后那座最完善,“生则可生,死则可死。”八个阳雕字分南北各四字,暴露在空旷中,两头大路石板已无处可寻。
三溪洞星红乌一二组后山有一凉亭,无名无碑,青石垒成,勾浆模糊,墙体完整,无盖无遮,亭中除了条小路平整光滑,两边种植了几颗茶叶树。
汤溪的九里亭在乡北九里处,麻石作砖墙,天作帐篷,布满了薜荔根茎,中心只留下条砍柴过道。
最荒凉的属白筱亭,在兴宁城东香花树下村正对面茶山上,特意觅得此亭一游,荆棘中找到它,一片废墟,四周长满柴草,亭内瓦砾杂乱无章,捐碑,功德碑字迹模糊,长出几蔸桐树已成材,亭梁残骸肆意脱落,露出历经风雨的骨骼,唯石板路还存留在原地。
茶盐古道一般由青石板铺就,过去没车马,尤其南方大山里,沿途山路崎岖高低落差大,马车也无法通行,只能用人力双肩背,扛,抬,挑。明朝富贾修桥铺路认为是占阳寿,积阴德;北方铺官道多用青砖,南方官道铺两尺宽青石板;五里一碑,十里一亭讲的就是南方茶盐古道,道旁有路佛老爷,从此经过要打发些柴草之类,积攒一起给冬天过道寒冷的人烤火备用;走五里路旁有块碑写着“阿弥陀佛”,前些年旧市通往龙溪的十二弯中还见过。十里一亭老县志里都以十或五作路程数,可见当时县内不止三十三座凉亭,也可能只收集了官方所设的官亭,民间集资,个人出粮款材料的那部分未上册。
县志上洁隅亭在城南五十里,小时侯见到它时已经不作凉亭使用,荒弃在公路下方,作为生产队零时堆石灰,火淤;亭长大约十二米长,四米宽,高度两米五上下,盖着碧瓦,座落在离阳康井百十米处,过去抬轿两至四人,到此换八抬大轿进村;过去洁隅村里施周礼,接客人到此,送客人也到此打止。地面全是青石板铺成,纵横交错,道路两米多宽,从凉亭一直延伸到大祠堂过去几十米;外婆家住在祠堂上,房屋与房屋的巷道刚好挑一担大稻草竖着走那么宽,全是光滑冰涼石板巷道。
明朝砌村祠堂定方位讲究坐南背北,首先定大门横纵向,定好大门纵向正前方七米会立块泰山石敢当,这块泰山石敢当就如奠基石,有些有文字,有些没交字,有些是块磐石,有些立块青石板,也有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至于有些在地面而有的在土里是根据海拨高度磁角定位;为什么在大门七米处,数字七在《易经》中为阴数最大的数,那么有地数必有天数,而阳数的九天又在什么地方呢?站在大门下正中间的坐标上,手搭凉棚向前远眺,对最远的山笔架,虎踞龙盘,龙犄凤尾,空间开阔等认为阳的地方作参照物。
青石板取于大自然,环保无污染,硬度和受力度大,过去有小孩睡在青石板上不会着凉,还有股湿气印在石板上,犹如玉一般温润。青石板上有白色纹路,去二都书院的石板路途中,有块石板上有只白色龙虾,两只拇指大小,侧卧在青石表面,一只螯清晰可见,身体肢节明了,虽说是化石,但可能是东江湖最早发现的龙虾图案。
千百年来青石板路由于时代变革发展成为了历史,那些被草鞋磨光的青石板,如今已在深山里锈迹斑斑,老村庄的青石板少了许多人气,偶尔能见到几块光泽通透,温润如墨玉的石板能散出历史的尘埃。
网友评论